阜阳民建会员刘晓啸助人为乐参评“中国好人”

点击量:6356 发布时间:2013-12-13 13:19:52

阜阳市颍州区民建会员刘晓啸,投身“西部雏鹰助学义工联盟”,数次前往大别山区实地调查,走访贫困生家庭200多户,足迹踏遍大别山区的十几所乡村学校。

    刘晓啸,女,42岁,汉族,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国家级骨干教师,阜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阜阳市颍州区民建会员,现任阜阳市文峰中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阜阳市小学教学兼职教研员。她热爱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教学业绩突出;她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关爱学生,真诚对待同事;她为人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竭尽所能扶弱助困。多年以来,她凭着踏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能、优秀的师德表现,赢得了学生、同事、社会的高度认可,用“爱与责任”奏出了教书育人的华美乐章。

    刘晓啸老师经常从电视及网络上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因家里贫困而辍学的现象,更为那些薄弱学校得不到良好的师资而发愁,她朝思暮想,作为一名受党和组织培养多年的教师,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呢?渐渐地一种扶弱济困的社会责任感在她心中萌发。于是,各个办公室、教室就经常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说着相同的话:“看过的书送给我”、“多余的文具送给我”。渐渐地,办公室里摆满了纸箱,纸箱去了又回、装满又去,老师们摇头:“你图个啥?”学生们说:“我校有个收博士!”她的儿子经常埋怨:“哪有这样的妈妈?答应给我买的东西一次次泡汤。”她却微笑着说:“大事做不来,就让我做些小事尽尽力。关心别人,快乐自己嘛!”在她的感召下,以她所带的班级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不断扩散的辐射圈,为贫困山区的儿童送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图书,文具,衣物。她用自己的行动揭示了“红烛烧尽香飘来,师魂无痕情恒在”的朴素哲理。

    她热心各种公益活动。在汶川地震期间,她捐助了2000元,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孩子也将平时存蓄的200元钱捐了出去。20053月,刘晓啸老师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由民间志愿者创立的“西部雏鹰助学义工联盟。”这个联盟旨在不断地吸纳社会爱心志愿者者帮助贫因山区的孩子复学,刘晓啸老师积极投身其中,并担任了该组织在安徽片区的资料员。六年多年,刘晓啸老师对“西部雏鹰助学”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她利用节假日,数次前往大别山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贫困生家庭200多户,足迹踏遍了大别山区的十几所乡村学校。她每次出行,要么孤身一人默默前往,要么和丈夫一同前往,她不想让单位的同事知道这件事,她只是想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为“美化大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这一切都是自费进行的。日常事务中,她还要经常与义工们在网上开会,进行宣传、更新捐助资料等工作,有时要工作到深夜。2007年临近春节时,为了尽快把募捐的图书送到捐建的图书室、让山区的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她独自一人冒着大雪三次深入到大别山区。2008年,她进山走访捐助对象,遇到了山体滑坡,险些遭遇不幸。这些只有她自己知道,更不让媒体给予报道,后来还是单位的同事,通过不同渠道知道了这件事。在刘晓啸老师的影响下,文峰小学的师生们和一些家长们也积极地加入到西部助学活动中来,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资、捐书、捐物。在刘晓啸老师的努力下,几年来,共为大别山区送图书2000余册,建立了3个“西部雏鹰图书室”。

    在“西部雏鹰助学活动”中,刘晓啸老师还认捐了两个贫困儿童,每学年除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更从生活上给予多方关爱。在认捐活动时,人们大都挑选聪明可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作为自己的认捐对象,刘晓啸老师挑选了一名父亲智障、母亲离家出走的弱智儿童。几年来,她对这名叫李洋的孩子给予了慈母般的关爱。当别人问她资助这样的孩子完成学业有多大的意义时,刘老师说:“我只是给个机会,并不是来投资。希望我的关爱能让他的人生多些温暖。”刘晓啸老师的儿子姚克在妈妈的熏陶下也先后认捐了贵州望谟地区的两名贫困生。

    在刘晓啸老师的事迹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但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却谱写着她乐善好施、情系教育的人生乐章;那一次次爱心的奉献,却寄托着一名普通教师、一名民建会员、一个好人的高尚情怀,被阜阳市推荐为唯一参加201312月中国好人评选。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