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生和他新世纪的五本书

点击量:6811 发布时间:2012-07-12 11:17:25

著书立说,解疑释惑,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一直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人梦寐以求的大事。程永生是一名大学教授,平时教学工作比较忙,算不上专职作家,但也写了不少书,在安徽的翻译界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写作生涯,如果按时间段来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是新世纪初。

第一阶段是他从事写作的起步阶段,主要与他人合作编写词典、出版译作,也独立撰写教材。他先后与人合作或独自出版了四种著作,它们是:1983年三人合编的《简明英汉矿业词典》,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五人合译的《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合编的《英汉倒排词典》,任副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还有1994《新编英语作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在第二阶段的11年中,他独自出版了五部书,它们是:《描写交际翻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之概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教程》,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全新大学英语作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五本书,两本专著,三本省规划教材;四本翻译,一本写作,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而第二阶段的这五本书,是他教学科研工作的心血凝结与结晶。

(一)

由于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历史的交互扭曲,程永生于197010月和其他299名工农兵学院一道,被选送到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于197212月本科毕业。但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毕业后没离开安徽大学,而是被省教育厅选送到省高校英语师资培训班进修,19747月结业,分配到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淮南煤炭学院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任英语教师。

历史创造了世界,历史也造就了人。1984年原煤炭部决定每年选送1名英语教师出国访学,他力挫原煤炭部下属的其他12个院校选送的种子选手,以第一名的成绩选送到新西兰做访学学者。留学期间,开始在维多利亚大学,后来转到坎特伯雷大学读研,研究生毕业,获优硕士学位(MA with honors)。回国以后,他一教授大学英语,一边从事翻译工作。

留学回国人员都有报国之心,他也希望能在英语专业的教学岗位上一展宏图。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学校于1996年成立外语系。1999年,由于校领导的关心,他成功申报了原煤炭工业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描写交际翻译学研究》。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借为安徽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讲授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机会,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描写交际翻译学》,于2001年出版。

2000年他向省教育厅申请了《描写交际翻译学与翻译教学》的研究课题并获得了批准。他申报这个课题不仅因为已经有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研究基础,还因为1998年起,他就开始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英汉互译。从第一节课起,他就自编自演,自己从英语与汉语原文中挑选若干句子与段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翻译。这样做,其实就为编写英译汉和汉译英教材做好了准备。到2002年,这两本教材的油印本已开始使用。

就在这时,他的恩师马祖毅教授邀请他参加撰写《中国翻译通史》,希望他能写一部简要的中国现当代翻译理论史。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教材,拼命阅读诸如《翻译研究论文集》、《翻译论集》、《翻译新论》之类的著作和《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上的论文,同时申报了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30万字左右的《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收入十五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翻译通史》之中,题目改成了《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之概况》。

这时,他又立即掉转船头,编写英译汉与汉译英教材,2004年向省教育厅申报了省十五规划教材《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教程》和《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同年将汉译英的书稿交到了外研社,次年便正式出版了。

2005年《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教程》定稿。这时学校号召各系申报精品课程,他放下教材,申报精品课程,从申请书到各种支撑材料,包括试题库与模拟试题,他一共准备了100多万字的资料,该课程于20052006年分别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紧接着学校又要求申报教研课题,经过准备,他申报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协同发展研究》,并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为配合课题研究,他开始筹划修订1994年出版的《新编英语作文》,为其申报十一五规划教材。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修订工作,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发现,书稿已经不是修订本而是一本全新的大学英语作文,所以就建议更名为《全新大学英语作文》,于2009年出版。

2004年左右,他曾准备将为《中国翻译通史》撰写的稿子抽出来单独出版,并为此申报了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创造性叛逆、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但终因精力有限而未能如愿。

日月如梭,迟迟未付梓的《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教程》的定稿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然时过境迁,在此期间,英译汉教材如流水般的出了几十种。程永生的书稿容量过大,原稿用英语撰写,虽然有利于教师施教,但不利于普及,定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修订。但最终于2011年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

这五本书的内容梗概及其主要特色,可分述如下:《描写交际翻译学》,32.7万字,共十四章,分上下两篇,上八下六。上篇八章,除第一章简述国内外翻译理论之外,其余七章均用于构建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阐述翻译与交际、翻译语境的属性、翻译主体、翻译文本、译型配置、翻译共识等问题;下篇六章,五章用于探讨翻译与语言、文化、文体、时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勾勒了翻译的制约因素和译者的平衡手段。

该书的撰写工作大致在1999-2000年,正值世纪之交。其时,国外的翻译理论研究,语言学转向已经发生了,文化转向也已经发生了。但是国内流行的却是严复的“信达雅”及其他翻译标准理论,正在忙于引进奈达、纽马克等人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在筹划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研究丛书。但当时在中小城市,网络还不很普及,电子图书及网上查询远没有现在方便。因此,国外的先进翻译理论,尤其是发生文化转向后的译论,在国内的传播还十分有限。

在如此闭塞条件下,作者研究翻译理论主要诉诸于独立思考,借助于攻读研究生时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他认为,研究翻译理论应从事实出发,翻译理论应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翻译事实。沿着这条思路,教授发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跨语言、跨文化虽然是两个不起眼的概念,但当时“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或“对等转换”的认识流淌于人们的血液中、泛滥在大家的口头上,此时提出跨语言、跨文化的概念,跳出了转换的桎梏,应该说不无新意,何况作者还指出,原作与译作可能出版于同一个时代,也可能出版于不同的时代,因为译者可能翻译古人的著述;不但译者同时代的人阅读译作,后人也阅读译作,因此翻译还是跨时间的交际。另外,翻译既涉及地域方言也涉及社会方言,因此,翻译也是跨空间的交际。作者的这些提法,实乃发前人所未发。

书中,作者画了一个描写翻译交际的示意图,指出翻译交际的过程可以分为底层与表层两个层次,它涉及翻译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底层是翻译的操作过程,表层则是翻译的接受过程,底层又分为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底层交际的理解阶段,译者是原作的读者,他以作者为交际对象(interlocutor)。但这个作者既是原作的作者又有别于原作的作者。说他是原作的作者,是因为原作署了他的名;说他有别于原作的作者是因为,他不是现实生活中写作过原作的那个人,因为写过原作之后他变了;还有可能,在原作中他没有表露自己的一贯思想,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另外,译者所面对的是他通过研读原作与其他材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他的其他的著述、他人对原作的评论后所理解的作者,换言之,是个心理实体(psychological entity)。表层交际中的作者也不是现实世界里写作原作的那个人,而是加入了译者成分的作者,是译者在底层交际中通过理解又诉诸笔端后的作者,是译作读者面对的交际对象,是读者所理解的作者,对读者而言,他也是个心理实体。底层交际的理解阶段,译者是原作的读者,是众多的读者中的一员,但却是个研究型读者。底层交际的表达阶段,译者与读者交际。然而这个读者并不是译作的实际读者,而是译者心目中的读者,也是个心理实体。表层交际中的读者是译作的读者,是个真实的实在(real entity)

交际是通过文本进行的。底层交际的理解阶段涉及的文本是原作,底层交际的表达阶段涉及的文本是翻译中的文本,这个文本还有待译者的校改、有待编辑的修订;表层交际所涉及的文本则是成形后的译文。

不难看出,诸如此类的论述都是该书的亮点。其他的亮点有,该书阐述了翻译语境的层次性和动态性,从语境构型的角度讨论了译型配置,讨论了共有知识、共有经验、共有文化在翻译交际中的作用。

毋庸讳言,该书也留下有待改进的空间。例如,在今天看来,应将传统译论和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置于历史的时空参照系中予以批判;对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的限制因素、译者的平衡手段等问题,应在实现文化转向后的各种时新译论的框架内予以讨论。

《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之概况》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翻译通史》之最后11章。《中国翻译通史》分五卷,450多万字,而《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之概况》仅18万字。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翻译通史》主要以收集史料为己任,取编年体例,而《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之概况》则是史论,以论题为纲,以论带史,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译名、直译与译意、信达雅及其他翻译标准、“三似”与化境、翻译美学、翻译风格、翻译批评、文学翻译、译诗、口译和建立翻译学等问题。

上述两种专著引起了翻译理论界的高度注意。《描写交际翻译学》出版后不久,清华大学和加拿大合办的《翻译文摘》便在2001-2002年合刊中摘录了该书的主要内容。2007彭利元博士在《外语教学》第2期上发表文章,用四分之一多一点的篇幅对该书所阐述的翻译语境的层次性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与朱文振、郑诗鼎、李运兴、刘宓庆的有关论述进行比照后指出:“和其他几位著者的研究相比,体现了更强的系统性和理论创新意识。”

许钧和朱文斌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上撰文,用了约二分之一的篇幅评了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指出,现当代部分第四卷的“第四部分是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的概况篇。共11章,分为各个专题撰写,其中第1章关于译名研究,看似与前面第三卷中的译名统一重复,实际上,细读之后,发现两者侧重完全不同,前面第三卷从自然科学著作翻译的角度谈科技术语名词的定名工作,而此处的译名研究是注重理论探讨,而且其讨论范围已大大超过前面讨论的自然科学术语的统一问题。”他们后来又指出:“而最为集中的理论史料部分是现当代部分第四卷中的最后一篇,它以中国翻译中的重要论题为小的专题,叙述中国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概况,我们希望将来有学者可以在先生(实则为程永生——笔者)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写出一本《中国翻译通论》,以论带史,阐述翻译理论各个方面的问题。”

《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为省十五规划教材,30.8万字。该书以从词语到句子到选段、从现代汉语到古代汉语的原文选材路径安排结构,共分四章十九节,其中第一章七节,其余三章各四节。

该书汉语词语英译部分覆盖面辽阔,包括普通词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职官体系名称及职官名称、带数字的词语、有关天文历法节气方面的词语以及现代时新词语英译。

该书在现代汉语句子英译一章中提出了汉语长句英译程序,包括原文分析、时态选择和翻译操作三大步。其中翻译操作又分为小句翻译、合并、化简和调整;而调整又按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一分为二,前者主要指更换句型,后者指微观结构调整,它贯穿于从小句翻译开始到宏观调整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异化到归化的翻译程序。

该书选段英译共两章,一章从现代汉语材料另一章从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选取原文。其中四大名著选段英译在提供译者自己的译文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已有的英译。

考虑到,一百个译者面对同一个原文会译出一百个汉姆雷特,该书提倡可行性翻译,将一种原文译成多种译文。例如,在讲解典故翻译时,先用汉语对所选典故进行释义,然后将所选典故译成英语,最后用Note的形式,将该典故的汉语释义译成英语。在讲解汉语长句与汉语选段英译时,也提供了多种译文。

《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教程》亦为省十五规划教材,51.2万字。该书分五章,分别为英语时文、英美名家演说、英美小说、美国文学史和国外翻译理论著作选段汉译。

该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翻译程序,含原文分析和翻译操作两大步。其中,原文分析又分为语法结构分析和文体分析。其中,语法结构分析又分为语法分析和其他复杂结构分析;文体分析则分为整句与散句、结构复杂程度、平行结构、衔接与连贯和正式程度分析。操作步骤分三步英译原文,第一步主要为异化翻译,第三步主要为归化翻译,第二步则兼异化、归化而有之。质言之,翻译操作程序实际上是一个使译文逐步归化的程序。

《全新大学英语作文》为省十一五规划教材,46万字。该书分上下两编,上六下八。上编六章主要介绍英语写作的基本知识,下编按题型讲解写作方法。上编第一章阐述英语语篇的基本属性,介绍统一性、连贯性、衔接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英语句型变换手法;第二章介绍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结构特点;第三章介绍演绎归纳、时间空间、对比对照及其相互交叉等写作方法;第四章谈语篇的典型结构与非典型结构;第五章介绍常见的大学英语作文的命题形式;最后一章阐释题型转换和步骤统一问题。下编八章分别讲解给句式作文、提纲式作文、要点式作文、改写式作文、图表式作文、看图式作文、综合式作文和英语书信写作。

程永生教授写书,颇有点焦裕禄的味道,从来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因此,不但专著是自己写的,教材也是自己写的,不是将别人的材料拿来编成的。不但总体结构是自己设计的,就连翻译的译文、写作的作文都是自己动笔的结果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