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安徽省委2012年社情民意第32期关于继续将黄山市山区、老区和库区作为重点贫困扶持的建议(黄山 汪潇溪)

点击量:9156 发布时间:2012-06-13 12:02:42

省政协委员、黄山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主委汪潇溪反映:黄山市原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7个;有35个市级重点乡镇、120个市级贫困村,5.4万贫困人口(1290元)。“十一五”期间,我市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扶贫开发取得初步成效,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帮扶我市项目220多个、扶贫资金2.3亿元,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7.56万人减至2010年的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2%下降到2010年的4.71%,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但是,我市山区、库区和老区的一些边远山区贫困现象还是很严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区、老区和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被均等化。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全国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扩大到1.28亿人,约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按照老标准(1290元)计算,我市现有贫困人口5.4万人,如根据新标准计算我市贫困人口大致在13万左右,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老区和库区,虽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像中心城区屯溪区的新潭镇新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2元、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达到35000元左右等,但是我市的一些边远的深山区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是很低,如歙县狮石乡营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57元、休宁县流口镇黄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012元、祁门县祁红乡榨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等,像这些低收入的贫困村在全市贫困村还有120个左右。

2、深山区、库区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较为落后。我市地处皖南山区,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扶持下,我市的农民增收较快,但在我市的一些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贫困状况还很严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耕地短缺,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等“贫困综合症”,成了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匮乏。为了保护黄山、太平湖、新安江画廊等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沿黄山、新安江和太平湖乡镇的山场实行禁伐,而获得补偿费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修建新安江和太平湖等水库,沿线山场资源人均拥有量也大幅下降,人均耕地不足0.1亩,经济收入主要靠茶、桑、桔等经济作物,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只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二是后靠高山居住环境恶劣。库区移民居住在库区两边的高山上,山高坡陡,高差大,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甚至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半天,移民子女上小学要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吃粮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年初的雪灾造成边远山区农民吃粮困难,六月的汛期水灾使农民的庄稼、房屋受损,八月的旱灾使边远山区和半山坡的人畜饮水困难等,这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极易造成脱贫又返贫的现象,脱贫与返贫现象交替发生。

3、地质灾害滑坡点多面广,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困难。我市地处皖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安徽省地质灾害的重点,地质灾害点突发性强、隐患威胁大,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16处(约占全省约30%);共威胁10372户、34915人和7.32亿元财产安全,绝大多数灾害危险点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山区,给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巨大的困难。

4、军事禁区致使脱贫步伐减缓。由于我市祁门县全境被划入军事禁区安全控制范围,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林业资源开发受到很大开发限制,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难以较快改善。一些基础条件薄弱的深山区乡镇已相继出现大面积的农民返贫,局部乡镇呈蔓延趋势,严重影响了祁门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市目前尚是农业为主城市,财力基础仍然薄弱,市级财政很难安排配套资金,以上这些贫困状况如不加大扶持力度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如果省政府取消对我市贫困山区的扶持政策,这些地方的返贫现象将很严重,将大大减缓黄山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因此建议省政府继续延续对黄山市山区、老区和库区的扶贫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使山区、老区和库区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让黄山市贫困人口和全省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