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民建会员、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工程师陆虎反映: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房580万套,实际完成370万套;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拆迁速度慢,土地产权办理不及时、选址偏远、设计档次低、施工招投标流标多、资金不到位、建设周期长等。
拆迁速度慢是阻挠保障房在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安徽蚌埠市为例,许多保障房在建设都遇到这个问题,如18号棚户区已拆迁2—3年,至今仍未拆完,那里居民基本都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大部分的家庭户人口很多,住房仅仅10—30平方米左右,仅能还原38平方米的住房,除去公摊面积、卫生间、厨房,生活面积根本就是所剩无几,又没有能力购买商品住房,多数人都不愿搬家。马场湖和谐家园在拆迁工程遇到了“丁字户”,就那一户就延迟拆迁半年。如何解决拆迁户的实际困难,如何拆除违章建筑是政府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土地产权办理不及时。多数地块由于没有土地使用证,而办不了规划许可证,更办不了施工许可证,从而使部分保障房建设的合法性得不到确认,甚至个别工程都完工了还没拿到土地使用证。
设计档次低。许多保障房业主对保障房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规划到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要求的档次就比较低;设计的深度不够;户型设计不合理;廉租房和公租房多数设计是毛坯房,没有进行装饰设计,许多廉租房建成后没法及时使用。部分廉租房配套设施较差,甚至设计时就未考虑,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施工招投标流标多。主要原因是招标文件条款制定过于苛刻,标底过低,导致部分工程报名后未参加开标造成开标家数不够或投标人均不满足招标文件要求。据有关人士分析,保障房建设利润低,也不利于现金流转,使得开发商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缺乏热情,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英国《泰晤士报》9月13日报道题:“瘦身钢筋”令中国的建筑不堪一击。这样下去就使部分“廉租房”变成“廉价房”。
由于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和其他方面等原因,许多保障房建设周期较长,如蚌埠市陶山小区A标2008年4月开工至今已有3年半,仍未交付。配套工程建设较长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外水、外电、燃气等配套工程从设计到施工至验收时间很漫长,加上多数保障房地处偏远,周围距外水、外电、燃气点较远,施工难度加大,由于管网较多,没有统一规划,施工工程中存在标高“打架”较多,需要业主协调,工期更加延长。
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多快好省,特建议如下:
1、拆迁工作有辖区政府领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在在有关媒体上公布,此任务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指标;有条件的建议先安置后拆迁,减少矛盾激化。
2、土地产权办理要加快,建议由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特事特办,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设计进行招投标,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优化(包含选址)。
4、招标局和业主针对保障房制定专门的招标文件,不允许压级压价,着重考核项目经理业绩,优选好的施工单位。招标局还应对保障房施工招标进入绿色通道,缩短时间,为整个建设争取时间。
5、财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6、对保障房建设的监管要加强,对质量、安全要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检查。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和审计的专业化作用,确保质量、进度和投资。
7、对保障房的开工和竣工实行考核制度,列入领导考核的主要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
8、外水、外电、燃气等配套工程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加快配套工程施工速度,缩短保障房的建设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