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安徽省委2011年社情民意第12期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省直工委 王雪松)

点击量:7289 发布时间:2011-06-08 09:07:37

省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安徽省中医学院监察处副处长王雪松副教授反映: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每年各种招聘会、双选会就像雨后春笋般重现各大城市,数量、规模逐年递增,尽管如此,大学毕业生数量仍在逐年上涨,就业问题形势日益严峻。从2007年开始,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就业率在逐年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加以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从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到2009年已达610万。如此庞大的毕业群,必然带来就业方面不小的压力。

二是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缺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专业设置逐步面向社会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但不可否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教育模式的相对稳定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不适应,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是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不准确。

1)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毕业生的精英预期却没有发生转变。至少这个转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价值相对降低;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没有转变,社会现实与大学生期望值存在差距。

2)大学生心态浮躁影响

有些人不安心基层工作,不潜心钻研业务,而是心浮气躁,或追逐“实惠”,或沉迷于个人的“设计”。这种“在职浮躁”,影响工作,既不利于人才成长,又有害于团队建设,应当予以消除。

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是加速发展经济,扩大社会需求: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方式应逐步从经济增长优先型向就业增长优先型转变,将创造就业和工作岗位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是国家继续出台和落实鼓励政策,加大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力度: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三是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所以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会,人会我精”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因此,要想打破僵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本着“程度高、内容新、实用强”的原则改革和建设学科体系,培养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改变市场与毕业生的供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四是加强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当前毕业生面临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能力问题。对于普通的就业岗位就业来说,需要更多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很高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只靠一些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活动缺乏规范和引导,普及面也不够广泛,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在少量的时间内参与。要根本上解决学生实际工作问题,首先要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从面对纸张的、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其次要加强教材改革,使得教材内容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应用型建设,从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应用观念入手,从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入手,建立一支思维活跃,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五是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许多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了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我们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毕业后学以致用,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毕业后都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何况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但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到社区工作。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建议,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大学生就业新制度、新体系、新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能解决好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