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安徽省委2011年社情民意第1期关于建立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长效机制建议(淮南魏彩华)

点击量:8394 发布时间:2011-03-03 09:32:53

关于建立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长效机制建议

 

淮南市人大副主任、民建安徽省委员会常委、民建淮南市委员会主委、高级工程师魏彩华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战略任务,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是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长期任务。今年是我省实施民生工程的第五年,从2007年的12项,到2008年的18项,到2009年的28项,增加到2010年的33项,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累计投入近900亿元,惠及数千万城乡群众,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工作的一大亮点。

如何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发挥其更大更好作用,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建立完善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而建立科学系统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是民生工程首要的关键环节。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事关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形象,事关是否真正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简称“五有”)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公共财政改革发展方向,对于构建和谐安徽,推进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情况及存在问题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针对群众迫切需要、有基础有条件解决的民生问题,提出备选项目。我省民生工程每年的项目选择,主要是由省直各部门和单位上报民生工程备选项目,省财政厅(民生办)对备选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并提出选择建议,呈报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组长)审定后,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再提请省委常委会研究决策。民生工程项目确定的过程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各单位集体智慧的结晶。项目总体上反映围绕五有、解决三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目标。但从项目选择的流程上和通过项目五年实施中的问题分析,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项目选择存在主观性。众多省直部门提出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再通过会议方式进行抉择,是一种经验化的作法。由于信息不对称,基层政府、部门和群众参与度不够,也会造成的部门利益博弈行为,导致有些部门一般性的工作也作为民生项目。

二是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论证不足。每年项目选择大约在10月以后进行,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中,一些项目主管部门凭借经验和直觉,更多地考虑资金保障和推动部门工作,对提出的民生项目的合理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论证不足,导致实施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三是民生工程项目又多又杂。民生工程就象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挤进去就有资金保障,造成有限的财力难以发挥作用,而且基层压力大、怨言多。

(二)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是制定全省民生工程阶段性专项规划。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民生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的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健全工作机制,避免主观性、随意性。结合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制定十二五全省民生工程规划,建立十二五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以利于更好地规划论证,确保民生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系统性,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进行分类排队,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编制民生工程规划和年度计划时,特别要注重听取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广泛收集民意,以更加贴近民需民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议建立面向全省有奖征集民生工程实施意见和建议的机制。

二是整合现有民生工程项目。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整合,既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城乡二元化分块管理、政策交叉问题,又解决参保人员重复参保、重复报销以及财政重复补助等问题,同时又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建立民生工程项目退出机制。要加强对现有民生工程项目的优化,对一些发放类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项目,如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补助、库区移民补助、计生奖扶等,应退出民生工程项目。对一些属于部门正常性工作项目,如劳动、农业等多部门的培训,白内障复明工程、婚检、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也应逐步退出民生工程项目。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项目退出机制,减少优化民生工程项目,集中力量解决我省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