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

点击量:7463 发布时间:2011-02-11 11:41:49

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和城镇化步伐的持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民办幼儿园增多。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给更多农村孩子提供了学前教育的机会,也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

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二是办园条件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保教水平不高;四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有些地方非法办园、无序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分类分级管理,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集中一定的时间和人力,摸清农村地区幼儿园分布、办园条件、教师配备等基本状况。结合我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按照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和方便家长接送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进一步完善细化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设置基本标准,将民办园分为普惠型和非普惠型两类,政府扶持的重点为普惠型民办幼儿园。并将收费标准核定与分类分级挂钩,采取幼儿园收费和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措施,支持优质民办园的发展壮大。严格“准入”,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不符合设立标准的,坚决予以取缔;对设立后运行出现问题的民办幼儿园,限时整改。在学前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对已经审批且办园条件较好的,要鼓励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对部分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园所,引导它们通过走联合发展之路;对虽具备条件或已经审批但不符合布局规划的,要利用政策杠杆促其合并、异地办学或撤销。对教育资源稀缺的区域,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集体或社会资金投入办园;对符合布局规划的,但还不完全具备办园条件的,要积极主动帮助其创造条件达标升级,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合理布局。

二、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幼儿园。政府幼教经费应惠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特别要扶持农村普惠型民办幼儿园发展。有条件时将农村民办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经费列入省、市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乡镇、行政村撤并后的闲置资产,通过出让、租赁等形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或集体资金投入学前教育。细化幼教年审、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协调教育、物价、卫生、防疫、消防、环保等部门,减免幼儿园申办和年审有关费用,减轻办园负担。在幼儿教育用地上,政府应对新建、扩建幼儿园用地要按照公益事业用地优先安排,并减免相关税费。也可以采用土地入股、资产租赁、使用村集体建设用地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在偏远、人口密度偏低等条件较差的区域,建议考虑无偿提供园舍,采用民营公助的方式扶持幼儿园发展。开展幼教项目引资助教,要运用中小学捐资助学的成功模式,吸引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建园。

三、强化保障,稳定民办幼教队伍。一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维护民办园教师队伍稳定。督促民办幼儿园按规定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 要在工资报酬、职工福利、社会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保障教师权益,政府可对其缴纳社会保险予以适当补助。二要认可民办园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教师”身份,将其纳入教师队伍管理,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三要对现有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考核制度,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整个教师培训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免费培训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四要建立联动互助机制。建议探索向农村民办幼儿园公派教师的做法,鼓励和引导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到民办幼儿园任教,完善支教、结对帮扶措施。拿出一定编制专门面向农村民办在职幼儿教师招考,考取后可作为公派教师继续留园任教,既解决了教师的身份问题,又缓解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压力。加大对幼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应在高校探索也开设幼师专业,为幼儿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理顺体制,加强管理与指导,提高民办幼儿园的保教水平。一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理清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教育部门主管,工商、卫生、物价、安监、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检查指导制度,进行常态化管理。二要建立“责任分明、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多方配合、有序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教育督导部门要有计划的开展督查、指导、评估工作。教研部门要把教研面扩展到农村民办幼儿园。三要健全幼教管理制度。根据办学条件,建立幼儿园服务分级评定制度,并公布评定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制度。四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切实做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