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87期科学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促进安徽建立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议(滁州叶绿素王素侠)

点击量:6310 发布时间:2010-12-15 10:31:59

科学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促进安徽建立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议

民建滁州市委员会委员、滁州市水文水资源局、工程师叶绿素,滁州民建会员王素侠反映: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省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努力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面临的新情况。首先,我省正处在后危机时代,经济正逐步回升,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外部形势依然严峻;其次,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要求抢抓机遇,积极应对;第三,安徽已经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要求我们对与长三角合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第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第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统筹和谐发展。

因此,如何总结和继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汲取“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的教训,希望政府能够更新规划编制的理念,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人与社会良性互动,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集约节约,用更广阔的视野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一、明确构建安徽和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构建安徽和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三个转变”总体要求,聚焦安徽实现“六大战略”,围绕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改革开放和区域软实力等十个方面,加快发展创新经济、绿色经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淡化经济规模总量指标,突出经济结构、效益和科技创新指标,突出节能环保指标,突出社会民生指标,切实引导全省各方面讲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上来,放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三个方面功能。

一是突出导向调控功能。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有选择性的重要指标,充分反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努力方向,便于决策部门及时了解和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动态进程,加强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

二是突出预测预警功能。目的在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趋势作出定量测算和定性分析,为决策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和潜在矛盾及时提出预警,以便主动采取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三是突出评价考核功能。目的在于通过相关指标比较分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动态协调性、促进科学发展做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国际间、区域间的比较借鉴。同时,借此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各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设计原则

在希望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促进安徽科学可持续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尽可能地覆盖体现科学发展观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安徽实现战略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又要有所侧重,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尽量选择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核心指标,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既全面准确,又简洁明了。

二是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指标体系既要尽可能选择最能体现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征的指标,避免现有统计指标的简单堆砌和交叉重复;又要兼顾实用性和操作性,尽可能选择便于采集和计算的指标,充分反映安徽实现战略跨越,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指标体系既要与安徽“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年度计划指标体系保持衔接;又要根据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涵和导向,创新和设计部分统计指标,进一步完善现行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

四是针对性和可比性相结合。指标体系既要结合安徽实际,突出反映安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路径;又要注重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的可比性,便于与国内先进省市进行横向比较。

四、引领安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首先是定量指标体系。定量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共享发展4大类14小类共96个指标,其中核心指标27个,细化指标69个,作为安徽未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调整的主要依据。其中,核心指标体现某一领域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细化指标是对核心指标的补充和支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核心指标所代表领域的发展情况,以拓展监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导向目标体系。导向目标体系为此次指标体系的创新表述,主要是通过不同指标之间增速、规模等方面的比较,重在反映本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和广度,重在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性结果。再次是评价指数体系。完整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导向目标和定量指标,而且应包括评价指数。评价指数较为综合地反映了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体或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可直接进行纵向比较;如果能够获得相关省市或者国际先进城市的数据,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通过设定指标,科学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体现科学发展观,引导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些指标,包括引导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引导促进各级政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约束性指标约束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时,不能破坏环境,加剧贫富分化,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只有实施有促有控的转变,调优调强,在确立合理指标体系基础上,研究确定指标权重,测算引领安徽实现战略跨越、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以充分衡量和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成效,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相信在“十二五”执行过程中,全省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安徽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