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推进皖北沿淮地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
民建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民建中央委员、安徽省人大代表、会计师陈广文,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离子体所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王进华反映:皖北和沿淮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人力资源丰富,但这一区域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路下滑,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落后于我省其他地区,成了我国经济“中部塌陷”盆地中一块“洼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此相同。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优惠扶持措施,大力改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环境,民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规模扩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上交税金增多,社会贡献率增加;园区规模、产业集群有所发展,为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在这此表现尤为突出。仅阜阳市2009年民营经济资金总缺口达20多亿元,亳州大约80%民营企业得不到国有银行贷款。民营企业只能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所需流动资本主要靠少量的民间信贷,而民间信贷目前是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
二是人才竞争优势不强。由于民营企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一方面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难以留住人才,导致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宣传不足和惯性思维方式左右,部分民营企业甚至一时还出现了用工荒。
三是整体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大多数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仅十几万元,稍有规模的平均注册资本也只有120万元左右。拿阜阳为例,全市12000家中小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仅558家,规模以下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占该市民营工业比重均不足15%。 “领头雁”型民营企业依然较少,更缺乏“航母型”民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由于政出多门,宣传不充分,许多优惠政策在现实中“搁浅”。存在着不能和国有企业、外商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一些新办企业依然税负较重;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再生产时,存在用地困难。相关信息咨询、政策技术、创业服务、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培训等服务平台尚不完善。乱检查、乱评比、乱收费“三乱”现象局部依然存在,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五是管理观念滞后。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采取家族式领导管理体制,财务管理观念落后,模式僵化;一些企业生产盲目、短视、“排外”现象严重;少数民营企业拖欠工资,不能有效保障工人身心健康;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导致民营企业“寿命”不长,一般仅能存在十年,甚至更短。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花大力气构筑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民营经济作为“特殊驱动轮”,对促进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整合、梳理现有优惠政策和措施,清理过时的、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和制度,由省政府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建议将皖北地区纳入皖江经济发展示范区同等的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为皖北民营经济发展创建更大的空间。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社会监督,防止和杜绝“三乱”问题发生。畅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诉维权渠道,保护其合法权益。弥合政策性差异,确保本地民营企业、国企改制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凡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能进入的领域,民营企业均可进入。鼓励民营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的财政贴息,推动科研成果在民营企业的产业化和科研人员向民营企业的流动。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行企业联保、企业集合发债、企业集合票据等,鼓励银行主动与民营企业对接。培育本地资本市场,加快适合本地特点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制定出台保障国有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贷款、信用采用和评介机制和体制。建立民营企业间的互助基金,开展互助性信用担保。支持和扶助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四、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的先进经验,弘扬诚信守法风气,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信用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民营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企业信用认证、评级、披露制度和企业信用档案库,惩戒失信行为,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守法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五、倡导结对帮扶。加大省内发达地区知名大企业对皖北沿淮地区民营企业的对口帮扶力度;协助民营企业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优先做大1-2种产品,创造出本地区民营企业名牌,及早占领市场。引导皖北民营企业向省内知名品牌看齐,减少和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六、加强引导和人才培育。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活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加强培训,提升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层次。鼓励民营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设立特殊人才培育和引进基金,开展各类紧缺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人才开发目录库。培养和引进民营企业急需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由单一的业主制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形成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协助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科技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研究,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
七、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注重皖北和沿淮地区的政治生态建设,创造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政策解读,加强正面报道。树立企业家是“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的理念,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骄人业绩,提升民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投资创业发展的热情和活力,也增强他们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