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通过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来改善民生
民建会员、安徽省滁县地区经贸局、地区进出口分公司业务副科长、业务部主任、高级经济师项庆余,滁州市民建会员张宗祎建议通过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来改善民生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列民生之首。身为父母,无不对孩子寄予无限的希望和渴盼,在这种强大的心愿促使下,学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学生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成为一杆天平,在时刻衡量每一个学校教育的分量。在这种前提下,教育公平便显得格外重要。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则在考验政府的施政魄力和耐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都依赖于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均衡发展正是推进基教整体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问题和做法
一是办学条件依然差异较大。农村学校还存在部分危旧房,缺乏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和专用设备,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办学条件的需求。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偏远学校缺编和音、体、英语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且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三是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相对关注不够。外出打工经商居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四是农村家庭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对子女教育投入不到位。五是交通状况落后。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因此,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除上述主要五点外,还有:在寄宿制学校硬件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大山沟里,孩子们被迫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条件发达的城市,家长们又得在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
三、整合资源 规范管理 努力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一)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调整中小学布局。
1、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学龄儿童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师资浪费的现象,根据实际出发,在农村建设集中管理型学校,推进区域内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四项改革(推进九年制学校建设、推行“弹性学制”、实行教师“走教”制、帮助学生“走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办学质量。整合薄弱地区资源,形成办学规模。新农村建设和“反哺战略”的实施将会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本保障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为我们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力争通过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教育的“四化”,即学校建设规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优质化。规模化是前提,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服务,优质化是归宿。
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布局调整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分区规划中的功能定位;(2)村庄规划、道路建设;(3)人口分布和服务半径;(4)认真落实中央的政策。通过启动学校建设标准化,结合市颁标准做好规划,做到建一校达标一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改造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2、重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投入倾斜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加快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危旧房改造步伐。做好寄宿制学校的试点工作。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效益。“农远工程”是各级政府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必须下决心管好用好,采取优先安排专项资金等办法确保正常运转。
3、增加教职工补贴。逐步实现同一区域内教师工资及各类津补贴等待遇基本相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重点巩固治理滥补课、滥设重点班成果,重点整治乱订教辅资料现象,严格执行作息时间的规定,切实改变城区小学和少数农村学校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针对“学不起”的问题,教育部门可以连续开展 “城乡手拉手、扶贫助学大行动”,为农村困难学校和学生捐助资金,捐助教学仪器 。建立专项基金 让学校摆脱“办学条件差”,设立扶持农村远程教育专项资金,全面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示范校和资源库、城域网的建设,总结推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模式,进一步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的平台。
4、免费培训 让学校摆脱“师资水平低”的状况。教育部门每年都应安排专项经费,对大批农村校长和教师开展免费培训。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送课下乡”,建立农村教师义培基地,对其进行全员培训。每年制作一些优秀课件光盘,赠给农村教师,全面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农村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建设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网络交流与培训。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5、坚持免试就近入学: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学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由教育督导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落实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责任。同时,实施布局调整,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造薄弱学校。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原则上每个学生应该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 在全免费的前提下,应当实施兼顾各类人群的教育公平、追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锁定在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兼顾各类人群和地区教育资源公平上。
6、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按照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二)、结合队伍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
1、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的激励机制。如城市教师到农村加一级工资,发放乡村补贴,或交通补贴、中餐补贴,包括提拔任用、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统筹;推进全员聘用制,宏观上压缩城市编制,放宽农村编制,提高城市教师竞聘的条件,放宽农村教师竞聘的条件。通过这些手段,消除、调整城市胖、农村瘦的现状。
2、完善支教轮岗制度。重新完善过去的文件,如城市40岁以下教师必须有一两年支教经验,还有城区学校每年必须派出一定数量教师到农村支教。
3、进一步完善干部轮岗、交流、挂职制度,作出刚性明确规定。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担当领导,强化学校的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其管理水平。
4、制定教师调配制约措施。在城区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去农村“一师兼双教”,从而起到骨干教师的区域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完善教师培养、培育体系。以区级培养、校本培训为主,辅之以省、市级培训和对外观摩;以岗位培训为主,辅之以选送一些教师离岗学习;以务实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继续教育、公共课教育;以实用性培训为主,辅之以观摩式引导。一切培训都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辅之以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