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建成立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2025年4月27日,阜阳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阜阳市委会主委张进率队赴临泉县,调研由民建会员联合高校发起的"乡村振兴·教育帮扶2024-2025专业足球训练营"项目。这场以足球为圆心的教育实践,不仅是民主党派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更串联起民建人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历史经纬——从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百年回响,到刘骆辉等新时代民建会员的基层深耕,跨越八十载的教育理想在此刻完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一、百年传承的时代注脚:从职业教育到体育育人
作为项目核心推动者,民建安徽省财经总支会员刘骆辉的实践始终镌刻着民建的历史胎记。追溯1945年民建成立之初,黄炎培先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倡导"教育与职业相融合、学校与社会相贯通"的教育哲学。这种将教育视为社会变革引擎的理念,在刘骆辉构建的"专业+志愿"双轨模式中焕发新生:针对乡村学校"2000名学生仅有3名专职体育教师"的结构性短板,他依托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学院,组建由体育教育专业前30%优质生源构成的支教团队,构建"一学年驻点支教+足球专项技能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既延续了民建"教育救国"的初心使命,更以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对接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在临泉县城南小学,行知实验学校支教团队开发的趣味课程体系成为历史传承的鲜活样本。该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李勤中说:"当孩子们在"阳光跳绳挑战赛"中体悟足球训练的团队协作精神,当留守儿童小宇从乒乓球社团学员蜕变为低年级"小教练"、眼神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这些场景恰是黄炎培"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教育理想的当代镜像。正如刘骆辉在项目日志中所写:"民建先辈以职业教育为钥匙打开社会进步之门,我们以体育教育为火种点燃乡村振兴之光,本质都是用教育厚植希望。"
二、党派传统的创新演进:从社会服务到参政闭环
民建成立初期确立的"与党同心、服务大局"优良传统,在刘骆辉团队的实践中升华为"帮扶+履职"的双螺旋机制。民建安徽省财经总支发挥组织优势,协调会员企业捐赠700余件体育器材,发动教育界会员参与课程研发,这种"资源聚合型"帮扶模式,暗合民建创始人"群策群力、共商国是"的政治智慧。更具制度创新价值的是,支教团队采集的"体育教师编制缺口""校园运动安全保障"等12类基层议题,通过民建界别政协委员转化为3件高质量提案,形成"一线调研采集民意—专业分析形成议案—协商民主推动落实"的完整履职闭环,既实现了对民建"民主参政"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为民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党派工作范式。
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专家指出,刘骆辉团队的探索揭示出民建八十年历程的深层逻辑:从黄炎培在重庆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的实业救国实践,到新时代"思源工程"的教育帮扶行动,始终以"教育"为纽带,实现政党组织政治优势与社会服务专业优势的深度耦合。这种历史延续性在临泉足球训练营格外醒目——当拥有省级足球裁判资质的民建会员站上乡村操场,当"订单式培养"的体育师范生走进基层课堂,民建"立会为公"的宗旨正通过一节节体育课、一场场训练赛,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扎根生长。
三、时代课题的民建作答:从输血帮扶到造血生态
在民建成立80周年的特殊年份,临泉项目构建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成为历史传承的最佳诠释。城南小学在全县运动会首次跻身团体总分前三,邢塘行知实验学校足球队斩获县级联赛冠军,这些突破性成绩的背后,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力——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学院刘文波院长:“选拔有志乡村教育的学生参与帮扶,毕业后优先推荐至基层任教,首批20名定向培养生已成为乡村学校的新生力量“。这种"精准培养—实践淬炼—定向就业"的闭环机制,既呼应了民建早期"教育与实业联动"的理念,更以"人才造血"模式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撬动教育公平的支点。"张进主委的论断,将项目升华为民主党派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思考。从1917年黄炎培在《新教育》杂志发出"推广职业教育"的呐喊,到2025年临泉乡村球场上少年们的逐梦身影,八十载岁月流转,民建人的教育情怀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刘骆辉团队三年累计开展1600余场训练、惠及10万余名学生的实践,既是对民建"服务社会"传统的致敬礼赞,更是以"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书写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
当春日的暖阳洒满临泉校园的足球场,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凝结着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的百年夙愿,更激荡着新时代民建人"以体育人、以教兴农"的使命担当。这场跨越历史的教育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民主党派的价值,从来都熔铸在回应时代课题的行动中——正如项目日志所记:"当孩子们在球场上学会协作,乡村振兴的种子已破土萌发",而这颗种子的根系,正深深扎进民建八十年与国家共命运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