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农业工作30多年,曾走遍22个脱贫攻坚重点省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连续四年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160多件,绝大部分与“三农”相关,多项建议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及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委文件。植根“三农”、心系“三农”,是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最贴切的概括。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深厚的 ‘三农’情缘。”赵皖平代表告诉记者,“我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解放前当过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委书记,之后历任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牧渔业厅厅长、省农经委副主任。父亲始终心系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对‘三农’工作的情结深深影响了我。”
自1989年毕业,赵皖平代表先后在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基地管理站、省农业物资科教仪器供应站、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挂任东至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工作。他目前还担任民建中央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农业领域,所有工作都围绕一个‘农’字,所以为农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发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赵皖平代表说道。
“脱贫攻坚期间,我的议案、建议数量众多,因为很多涉及脱贫攻坚资金等问题,所以与财政部相关司局接触频繁,建立了密切联系。我认为,财政部服务代表委员工作在中央部委中可以说名列前茅,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到位,经常是相关司局负责人直接和我沟通交流。”赵皖平代表告诉记者,财政部曾连续三年采纳了他对预算报告的建议。比如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审查预算报告时建议增加消费扶贫的相关内容,会后不久,财政部书面回复,“尊敬的赵皖平代表:衷心感谢您给予财政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您对《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的意见非常中肯,很有针对性、建设性。财政部高度重视您的意见,并进行认真研究。根据您的意见,我们已在报告第21页第一行,增加‘消费扶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赵皖平代表提交的建议仍然以“三农”为主,包括《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农业的建议》、《关于建设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先行试验区的建议》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赵皖平代表说,“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面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等问题,这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赵皖平代表介绍,我国是农业科研大国,《2023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都稳居全球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虽然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美日等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德英法等国更高达90%。
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他建议:
一是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研院所在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设备和技术方法、信息来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二是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平台发展方向,既能减少企业在科研方面的重复性投入,又有利于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缩短产业化周期。
三是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持续抓实抓好。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应加大科技特派员支撑和保障力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鼓励涉农平台积极支持“自讨苦吃”的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各地政府还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创业园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返乡年轻人提供创业支持和补贴。同时鼓励涉农电商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发农产品电商培训课程,扶持新农人创业,快速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长效投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平台经济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些涉农电商平台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有意识地加大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比如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鼓励,同时加强引导,建立长效机制,为加快形成、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氛围。
作为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自然也要为安徽发声。赵皖平代表说:“安徽是农业大省,2023年粮食总产约830亿斤,居全国第五位,也是五个粮食调出省之一,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建议。农业具有特殊性,面临市场和气候双重风险,是弱质产业,又是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只有让种粮不吃亏,才能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样基于农业的特殊性,赵皖平代表提出应加大农业科技经费中稳定性经费所占比重。“农业与工业完全不同,农业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东西,生命有其自身规律,必须按照规律促进其发展。以品种选育为例,一个优秀品种的培育通常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经费分配大多采用项目制,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经费的比例大约为7:3,这和农业这一特殊产业的特点是不匹配的,建议加大稳定性经费所占比重,以保障长期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强国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