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淮大地上——崔小红地域文化诗文评读

作者:梅四海 责任编辑:陈晓青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2648 发布时间:2024-10-14 16:01:28

在安徽,在淮南,有一位勤奋的作家,2017年出版《诗意八公山》,收诗文70篇(首);2018年出版《听古城》,收诗文96篇(首);2020年出版《淮水流过二道河》,收诗文92篇(首)。四年三本书,可谓勤奋矣!她就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田家庵区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崔小红老师。笔者通读了崔老师的这三本地域文化散文与情致诗合集,被崔老师对江淮大地的热爱所感染,在此将自己阅读后的一点感受与体会与读者诸君分享。

崔老师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江淮大地的秀美风光,写出了美。

崔老师的地域文化散文是以淮南市为中心,辐射整个江淮大地。多年来,崔老师踏遍了淮南市的每一个角落,也广泛涉足周边的江淮大地。作为淮南市久负盛名的八公山,自然是崔老师最为热爱的,她的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就是“诗意八公山”。崔老师无数次地到八公山采风,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她写春天的八公山:春天的八公山脉,山明水秀。山色明朗娇艳,水流澄澈见底。行走在八公山里,可以听到层层叠叠而下的泉水声声潺潺,那里有浑若天然璞玉的石门潭。可以看到成片的湖水波光粼粼,那里有抱住一潭秀水的卧龙山。(《春天的八公山》)    二月的卧龙山,树木还在黄褐色里沉睡着,光秃的枝条过滤着料峭的春风。春天就这样漫过来,漫过卧龙山缓缓的石坡,漫过卧龙湖岸曲折的小路,漫过小路上厚厚的落叶。轻风吹动,几片树叶悄然翻飞,轻盈地漂浮在卧龙湖宽阔的水面上,缥碧的湖水大方地浸润了干枯的憔悴。(《卧龙山的湖水》)

她写夏天的八公山:夏天的石门潭是热情的。她的瓜果已经飘香。她的奇水有意,带着松间的那一阵阵被染绿的鸟鸣流向远方。这时,你的心中会泛起诗意,仿佛被注入了石门潭的清水。亲爱的,莫名之间,我突然想去拥抱谁!(《八公山:水在石门潭》)

她写秋天的八公山:秋雨细密不失温婉,它柔美的身姿随着清风曼舞,走遍了苍绿的八公山。这时的田野有的依然青青,有的泛起了浅黄。许多的瓜果已经消失了踪迹,不再拥有夏日的荣光。只有橘红的柿子还高挂枝头,发出一丝丝一缕缕的果香!伴着秋雨在空中慢慢地飘荡。 (《八公山:雨中慢走石门潭》)    在漫山遍野的绿色里,蜿蜒着窄窄 的山路。细细的藤条拖曳着绿叶随风悠悠荡荡在山路旁。那石砌的短短矮墙,围裹着的桃林早已散去了春日的花香。那坡角上的一丛丛紫红花串,在昼夜等长的秋风这一天里,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从头到脚都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鲜艳光芒。(《八公山里寻“悦泉”》)

她写傍晚的八公山:日落西,烟霞起。走山,我走进傍晚,日光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暗淡。望落日时分的天际,看眼前的一处青山,你的尘梦,有没有被软软触碰一下,已自净三分?夜晚来了,一轮明月挂在山巅。山峰上的寺庙、山洼李的麦田、山那边的高楼,都进入洁白朦胧的世界。(《走山》) 

除了八公山,淮南及其周边的一切都是崔老师热爱的。她写寿县古城:寿县,我深爱的城/知道吗/你是我心中的一盏灯/在你的光影里/静静地/我聆听石板路上/厚重的车轮/把两千年的历史碾响/听亘古的楚风汉韵/在八公山的紫金砚里流淌/甘醴如斯/还有豆腐乳汁/催眠我的青春梦一场/(《听古城》)    她写焦岗湖:焦岗湖的荷香,是我日久而生的情愫/是一片硕大的水面氤氲着时光,是一阵扑面的细糯谚语/盈盈满满,还有轰轰烈烈,那是碧绿的荷叶在斗着日光/丛从芦苇,随风抒怀,烘托着大片大片的美好/是一幅国色天香的画卷,铺设在曲径通幽的荷塘/(《焦岗湖的荷香》)

在《淮南,我是您的女儿》一诗中,崔老师更是直抒胸臆:淮南啊,我是您的宝贝女儿,我深情地仰视您/你的人物是不老的传奇,你的山水是水墨的图画/世事变迁,我的心房依然装满一腔爱意/祝福您发展的心思,与绵延的八公山相比,没有丝毫落差/

崔老师用详尽的史料展现了淮南地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写出了真。

作为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崔老师走遍了淮南及其周边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她用详尽的史料和实物图片向读者介绍了淮南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在给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这座城市在了解基础上的热爱。

淮南是因煤而兴的,崔老师多次写到民国时期九龙岗、田家庵老街,继而写到解放后淮南的发展变化,如田家庵发电厂、安徽造纸厂、大化、新庄孜矿等等。

写于2015年8月25日的《“民国小镇”九龙岗》是崔老师第一次写九龙岗,在这篇文章里,崔老师告诉我们,九龙岗是淮南煤矿的发祥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土窑开采,1930年,国民政府成立淮南煤矿局,随后成立淮南铁路局;在《闲谈大通的村名》里,崔老师告诉我们,1910年(清宣统年间),萧县人段书云和涡阳人牛维梁合资,征租怀远县舜耕山山北一带土地合办大通煤矿公司;在《淮南:这座楼在城市的记忆河畔》里,崔老师告诉我们,1938年6月4日,淮南沦陷;1939年,日本“兴亚在华联络部”与汪精卫的伪政府一起商办九龙岗矿,组成伪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由日军军部钳制;在《淮南:没有河的洛河》里,崔老师告诉我们,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读《田家庵老街:摇醒城市记忆》,我们知道,1903年,一名怀远县地主设立了大通煤矿公司,这是淮南近代意义上第一座煤矿。1911年,大通煤矿公司在田家庵建煤场。1950年,县级淮南市诞生。1952年,省直辖淮南市成立。当时的淮南市委和淮南市政府驻地均在九龙岗。1956年,淮南市委市政府迁到田家庵。伴随着煤矿的发展,铁路开始兴建。在《淮南:小城不大,车站多》里,崔老师告诉我们,早在1912年,就有了一条起于大通矿、止于田家庵淮河码头的轻轨铁路。1934年,国民政府开始修建淮南煤矿专用线,自田家庵至芜湖裕溪口。1936年,淮南煤矿专用铁路正式通车。读《肥皂厂:装满记忆的木板房》,我们知道,1949年3月,华东大区财经委员会主任曾山来淮南视察,了解到建于1946年、当时还称作八公山矿场的新庄孜煤矿积压了大量煤炭,当即指示修建大通至八公山的铁路,定名为八大支线。4月动工,12月建成。崔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说,1950到1960年之间,淮南城市从东到西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厂、矿多数兴建与那个火热的年代。谢一矿、谢二矿、谢三矿、李一矿、李二矿、淮南钢铁厂、矿机厂都在这条铁路线上。淮南能源集团的前身淮南矿务局的总部在洞山,而它的生产单位却在今天的谢家集、八公山区域。因煤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就在我们的面前清晰起来了。

煤矿的开发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在《洞山往事》里,崔老师写到:“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在淮南洞山矿遗址创建。是为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1953年,山东省洪山煤校迁到煤都淮南,这是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1956年,合工大的前身迁往省会合肥。”随着煤矿学校的兴办,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到淮南。事实上,当时聚集到淮南的不仅有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大量的一线工人。从崔老师的文章里,我们知道淮南市的兴旺发达不仅是党和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奉献牺牲的结果。而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淮南市作为移民城市的某些特征。

崔老师用真诚而朴素的文笔讴歌了普通淮南人身上焕发的人性光芒,写出了善。

 “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崔老师很喜欢,她在《有了鲁迅》《瓦素老人》两篇文章里都提到这句话。在写淮南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的同时,崔老师也将目光注视到许许多多平凡而高尚的淮南人身上。这里有已经逝去的淮南人或与淮南有关的人,如《高语罕  正阳关》里的革命家高语罕、《古镇瓦埠:水的女儿孟庆树》里王明的夫人孟庆树、《新庄孜矿:深情回眸七十年时光》里的新庄孜矿的发现者、地质学家谢家荣等,也有崔老师在历次采风活动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淮南人,如千纸鹤、瓦素老人、张大辫子等,而这后者,是笔者想重点说的。

千纸鹤是崔老师在一次采风活动中结识的,他同样酷爱淮南地域文化,而且专事考据,从此两人成为莫逆。崔老师已出版的三部文集有三篇专写千纸鹤,分别是《千纸鹤的365》《再写老千》《千纸鹤的红包》。老千长期开车陪同崔老师采风,在崔老师的情绪低谷期多次给她安慰和鼓励。崔老师把这些安慰和鼓励当作千纸鹤给她的一个个红包,她写到:当我的书不能参评奖项(有关部门规定,只有小说才可以参加评奖,诗歌和散文集不可以)的时候,他说:“崔老师,你写作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获奖才写的吗?”我说我的初心是喜欢写,喜欢淮南,没想过获奖。他说:“这就对了,你要记得你的初心。”当我无法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时候,很无奈。他说:“崔老师,曹雪芹写《红楼梦》获得过文化专项资金的扶持吗?”当我的作家研修班因为无法请假,上不成的时候,我哭了。他说:“崔老师,你见过什么家是培训班培训出来的?”

崔老师有两篇文章写瓦素老人,一篇是写于2017年9月,题目就叫《瓦素老人》,另一篇是写于2018年12月的《此情叫师生》。瓦素老人是凤台县著名的书法家,全名郝玉超,寓意为冰清玉洁,超然物外。老人退休前在凤台县文化馆工作,每年都无偿举办书法普及培训班,推广中国软笔书法,直到82岁高龄还乐此不疲,每年春节还免费为群众写对联。他书法功底深厚,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爱戴,但却没有任何头衔。“真水无香”,崔老师这样评价瓦素老人。

《张大辫子》一文写的张姐本名张义琴,生于1958年,18岁高中毕业后下放去了农村,两年后返城,开始拉架子车。1979年,考取九龙岗技校。1981年,适逢服役了52年的九龙岗西矿报废,她和她的同学就从淮南的东端九龙岗分配去了西部八公山地区的矿务局水泥厂当电工。1985年,张姐参加全国统考,考取了淮南矿业学院机电专业。青年的张大辫子业务精湛,据说是当年的矿务局水泥厂某位名师的四大高徒之一。她把最小的妹妹接到八公山读书,亲手把这个妹妹培养上了大学。但一直未婚,因此没有享受到单位分配的房子,一直和老母亲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崔老师问她为什么不申请经济适用房或者公租房,她说,国家是大家的,需要大家用手托着,人人都向国家伸手,国家哪有那么多呢?

在崔老师的这类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与淮化集团》。在这篇文章里,崔老师写到了许多她生命中的贵人。崔老师初中毕业,因为学习成绩好被安排进淮化中学,在教导处刻钢板印刷试卷。教导处吴友兰主任告诉她淮化的职业高中招收2个班的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择优录用”。崔老师怕考不上,怕不包分配,怕没有钱读下去,吴主任说:“你不要怕这怕那,你记住,路是人走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崔老师报名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这为她此后的人生转机奠定了基础。在淮化技校的3年时间里,每次交学费的经历都拉长了崔老师的痛苦。班主任戴老师对她说:“按照厂的规定,你妈妈被开除了,你不是本厂子弟,我还是按照本厂子弟的待遇收费。”崔老师从职业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淮化的造气车间和热电车间工作,这段时期,崔老师通过自学和参加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和第一个本科文凭。有次看到厂里发的告示,淮化中学在公司组织部、监察处、人劳处的监管下面向厂区招考老师,因为崔老师学的是新闻专业,人劳处不让报名,她找到了宣传部的李艳华部长,在李部长的斡旋下,崔老师在报名结束的最后时刻报上了名。后来笔试、面试、试讲崔老师都以第一名过关。但有人以崔老师的家庭状况提出反对。后来崔老师还是被录用了,据说是当时的中学教导处主任杜和深老师争取的,杜主任说,中学招考的是能够站到讲台上上课的老师。那个时候,崔老师还不认识杜主任。崔老师在文章里说:“感谢上面的人们,没有喝过我的一口水。”

老千、瓦素老人、张大辫子、吴友兰、李艳华、杜和深……,他们普通、平凡,然而善良、正直,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美好、高贵的品质,他们活出了人作为人应该有的样子。他们是淮南这方水土养育的大写的人,他们的优秀品质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动力。

泰戈尔在《用生命影响生命》中说:“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行走,在江淮大地上!崔老师一路走来,英姿飒爽,虎虎生风!她把自己走成了一道风景,众多的读者喜欢她的地域文化散文和情致诗。她也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一束真善美的光。她把这束光洒向江淮大地,照亮了人间所有的美好!(梅四海)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