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1期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建议(民建巢湖市委 张银萍)

点击量:6912 发布时间:2010-09-25 10:30:19

 

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建议

 

 

民建巢湖市委副主委、会计师张银萍反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城市软实力至关重要”,表明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竞争已经进入了以“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

一、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

城市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环境、城市影响、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外在影响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其实质就是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是一种制约和影响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软实力势在必行:

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不仅有物质需求,需要“富口袋”,也有精神需求,需要“富脑袋”。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既重硬实力,也重软实力。

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软实力中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可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创造良好条件。

  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了城市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硬实力是软实力的载体和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后劲。

二、“软实力”建设不足的突出表现

1、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各地对加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高,工作中有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建设的问题。认为经济硬实力具有可比性,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的具体量化显现业绩,而“软实力”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则业绩不易显现,因此不愿意在“软实力”建设上多下功夫,片面存在看重眼前而忽视长远;重硬件建设、轻软件配套的现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城市有了筋骨肉,却缺乏精气神。

2、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GDP等经济指标直线上升,但不少城市在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人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地理、历史、游乐园、公园等功能设施缺乏或薄弱,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形成了鲜明反差。

3、公民文明素质整体偏低。不少城市市民文明程度参差不齐,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部分领域公德意识、规则观念淡漠,诚信缺失;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观赏、公共交往等方面不文明行为表现突出等等。

4、城市形象缺乏人文底蕴。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只看重城市使用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建设风格和特色还都不够突出,多数城市建筑存在“千楼一面”,缺少大众公认的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特别是文化丰富、个性鲜明的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以及名人、名品、名企、名胜挖掘力度普遍不够。

三、“软实力”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谋求科学发展的“转型期”,城市迫切需要 “软实力”支撑,因此要将其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范畴,把“发展中华文化、展现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服务力、扩大城市感召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选择,着实提升软实力:

1、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国文明城市作为当今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应加大软实力考核指标。考核软实力虽然比较复杂,但只要各级领导思想重视、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量化细化指标,一定会促进软实力的提升。                                                             

2、应力戒浮躁、务求实效。提升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不大容易在短期内出“显绩”,需要各级政府心怀天下之心,放眼造福子孙之远见,埋头苦干而不急功近利,注重点滴积累而不追求轰动效应,扎扎实实提升城市软实力。                      

3、提高市民素质。一要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参与、媒体引导、文化熏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公民从身边小事做起,规范自身行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高市民文化素养。二要创设公民实践载体和平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当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大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和城市发展的伟大实践。三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格行为、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和宣传思想道德、创新创业等文明市民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和文明新风,让城市风貌焕然一新。

4、注重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1)把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延续历史文脉;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等突显个性多元,富有文化内涵;道路、广场、公园,乃至路灯、栏杆、路牌、广告的设置等要有历史文化遗存;诸如此类都要与当地城市的精神和文化气质相协调。在具体的城市建设中,以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改造和开发扩张,保护利用好文化脉络、历史遗迹、本地特色留存等,以传承优秀的古文化和地域文化。(2)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含量。有条件的城市应该以文化事业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先导、以文化产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标志,提升城市创新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本区域的文化具有再生产能力,打造的文化产品具有塑造力和感召力;发展中的城市只要有经济产品就会有文化,用心挖掘并注入更多的历史、现实、艺术和情感内涵,让产品更多地注入人文含量、艺术含量,突出展现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进而提升品牌价值,争得和占有市场,增强本地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多方位展示文化魅力。首先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政府要搞好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并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能够代表本地形象的文化设施,突出抓好社区和各级综合文化站建设,促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抓好市民书屋、文体队伍的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为普及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共建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元投入城镇文化建设。其次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广场、社区、企业、乡村、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加强交流,兼顾不同社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建设成果,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中华文化在城市生根发芽,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

  6、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服务水平水平和效率效能是衡量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应该营造高效、便捷、透明的办事环境,突出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主题,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亲和力和创新力;培育开明开放、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建立功能完备、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发展软环境,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厚实的载体和宽广的平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