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十二五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加速
民建蚌埠市委会办公室主任邵体平反映:新形势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蚌埠有关部门对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研,采取上门走访、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共调研了80家非公企业和6个行业商会。被调研企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4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8家、产值5000—1000万元的31家、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37家,从企业的类别和规模来看,这次调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西部非公经济相对滞后的现状。
相对全国而言,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数量还不到东部发达地区浙江省的1/3,江苏省的1/5。以安徽为例,非公经济实现的增加不到浙江的28.7%、江苏的24%。在温州边上有个乐清市(县级),就有30几万家,不到20平方公里。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6年是1100家,而2006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1000家,所以,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
调研的非公企业中,目前有20%停产、37%半停产、24%正常运行、19%满负荷生产,外贸、纺织、机械加工、房地产、物流等行业形势较为严峻。其次是产值、利润下滑。75%的企业定单和销售收入同比下降高达30%-50%,产值增长但增幅下降的占15%,基本持平的占10%;2008年第四季度及2009年第一季度,企业利润下降的占80%,基本持平的占20%。调查还发现企业的资金相当短缺。33%的企业资金缺口30%以上,46%的企业资金缺口10%-30%,资金紧张导致企业生存困难,只有商贸、餐饮、物流等少数行业资金运转正常。同时,企业用工减少。2008年企业用工减员的占55%,未减员或基本持平的占45%,部分虽未减员,但实行了轮岗,今年25%的企业准备再次裁员。相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影响较小,工业、房地产业影响较大,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影响最大。
四、建议:
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供了重要。但是,应当看到“十一五”期间,各地各行业并没有完全落实。为此建议:
(一)各地各行业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狠抓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政府要不定期开展督查,检查落实情况,凡是落实不力的,应追究责任。在政务环境上,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在人文环境上,用感情和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
(二)切实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财政、科技、人才、信息、项目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建立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准备金,加快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完善企业创新投入风险承担机制。进一步扩大财政对中小企业扶持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创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开展产学研活动,对资产质量好、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培训,以商会等中介组织为依托,政府投资支持建立若干教育培训基地;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非公经济发展打造创业平台。
(三)解决发展的制约瓶颈
政府和企业反映较多的是土地问题。一是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各地需求的建设用地相比缺口大。有限的用地指标要重点保证大企业、大项目的需要,工业园区和非公企业用地非常紧张。首先要破解用地难题。盘活闲置和存量土地,保障非公企业用地。土地扶持。应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大力盘活闲置土地和存量土地,建立健全闲置土地调查统计分析制度。通过对建设用地的跟踪调查、数据更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闲置土地。
(四)围绕服务企业,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非公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把发展非公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收集非公企业生产、技术、资金、用工等信息,接受咨询和诉求,梳理突出问题,加大协调,努力形成政企联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推进诚信建设。全面落实非公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三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推行重点非公企业“全年费一次定、多家费一家收”制度,建立落实好“一站式”审批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真正形成行政服务中心高效服务作用。四是鼓励非公企业实施科学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项目和技术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发布有关政策和项目信息,让非公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经济动态和相关优惠政策,享受政府的人才培训资金、培训项目资源。五是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统计、分析、监测、预警机制。政府综合部门应加强对非公经济的统计分析,设立非公企业发展风险预测咨询机构。六是为非公企业提供法律保护。保护非公经济人士合法私有财产,保障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非公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七是加强非公企业行业自律。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工商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商会组织,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八是加强行业协会、商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加强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组织、教育、引导、督查作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非公经济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非公企业产品层次低、产权结构单一、科技投入少、管理水平低、综合实力弱,极大地制约中西部地区非公经济发展,应努力促进和引导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一是人才优先发展。在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中,非公企业应稳定队伍、正视现实、沉着应对、锲而不舍,寻求生存和发展机遇,确保“阵地”不丢,人员不减,以人为本,把留住员工、吸纳人才视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第一要务。企业人才培养,应把培育和造就企业经营者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职业经理人才资源库,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优化成长环境,实施非公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到高校辅导、出国短训、异地锻炼、综合部门挂职等形式,对企业高管人员开展多渠道培训。引导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增加法制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重视非公企业职工的培训教育,为非公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非公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非公企业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实现非公企业由封闭性股权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非公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三是加快非公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引导非公企业狠抓基础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非公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技术改造项目、生产的新产品等享受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制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加大投入,调整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大力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企业文化创新。引导非公企业弘扬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商业道德,积极倡导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文化,推动非公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特色文化。
我们真诚期待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