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50期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蚌埠陈静)

点击量:5395 发布时间:2010-09-09 16:43:00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民建会员、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陈静反映:度化全员聘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过去很长时期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有:三局合并、综合执法顺利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改制;电台、电视台合并,组建广播电视台,隶属党委宣传部管理,接受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行业管理;党报党刊逐步实现宣传与经营业务相分离;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为文化单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中央和国家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日程。二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等待观望思想严重。三是由于各地各单位的实际不同改革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改革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制约了改革进程,影响改革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改革后的文化体制中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地位不能削弱。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确立的各项新制度中,新的文化单位、文化企业市场效益最大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要十分注意强化文化机构意识形态属性,防止文化产业为经济效益而背离社会效益现象出现。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社会事业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容易造成公益性质降低的不良后果,启示文化改革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一定时期的政策扶持十分必要。

因为地域、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关乎上层建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经济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科学谋划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种复杂情况,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统筹安排,特别是要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的跟进上,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扶持政策和预案,对改革中的化体制创新“扶上马、送一程”,提供一定时期的政策扶持。

三、政府切实履行责任,下大力气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是保证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目前,我国文化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是保证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发展社会化的现代文化产业流通组织形式,推进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尽快建立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另外,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减少文化产品上市的流通环节,拓宽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市场,形成以国有发行渠道为主、其他发行渠道为辅的格局。

四、加大改革督查指导力度,及时修正文化体制改革偏差。

一是防止因文化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经济实力不同出现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的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应当为克服和消除文化贫困创造新的条件,要防止进一步扩大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二是防止出现新的文化产业资本或经营主体垄断。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护期的过去,真正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媒体经营的文化市场主体到很可能是外资或其他社会资本。而文化市场准入制度管制、国民待遇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文化体制改革需有完备的法制来促进与保护,防止出现新的文化产业资本或经营主体垄断。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