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舜: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点认识

点击量:7752 发布时间:2010-08-24 17:27:21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学习西方经验时,在“市场经济”的交往中,某些西方价值观(如“拜金主义”等)会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形成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相对淡薄。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了。我国有十三亿人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想、目标、方向,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号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学与行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主义体系,包括着理论体系、实践的管理体系、以及我们所建设的、客观的社会主义社会体系。其中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位居首要环节。这里我想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以供参考: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一定要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说明这是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几十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吗?”是的!邓小平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选三卷第227页》。为了探索这个真理,他在总结了历史的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极左”与“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论断不仅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勾出了蓝图。还亲自领导了实践,从而繁荣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巩固了国防,提高了我囯的国际地位。

也应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也涌现了出来,为了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仅靠感性的摸索和经验是远远不够了,只有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使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通过学习,我认为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有这样一段论述很是精辟。他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特征。在这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的资本主义和成长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全集》第三十卷)。

这段话的要点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期中必然会兼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这个论断完全吻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这也解释了人们的疑虑: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中,要允许雇佣劳动、私有经济、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等等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按列宁的以上观点: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初期,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资本主义因素”。

为了简化文字和概念,我们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称为“两因素”,把这种理论简称为“两因素”理论。我们就可以把以上论述作以下诠释:

1、“两因素”都是构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反之,只有资本主义因素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共产主义因素则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它们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因素”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的范畴中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符合当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两因素”才能纳入社会主义中来。

3、“两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减少,共产主义因素逐渐增加。最后量变引起质变,过渡完成,进入共产主义。

4、“两因素”的“选择性”。那么,谁来辨认哪些“资本主义因素”和“共产主义因素”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应纳入社会主义范畴,允许其发展,那些是不利的“两因素”应加以禁止、取缔呢?学者们有辨别的职能和责任,社会管理者则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职能和责任。这种“两因素”搭配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两因素”是防偏的武器。“两因素”是防止和克服各领域“过左”、“过右”的保证。因为“过左”的实质,就是“共产主义因素”过多、过激;而“过右”则是“资本主义因素”过多、过偏。只要适当调配“两因素”的比例,就可以纠偏并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按正确的方向进行。

二、社会主义的社会实体

这是一个庞大的客观体系,它以广大的社会成员为主体。社会成员以一定的亲缘关系、经济关系、组织关系联系在一起,占有一定的领域、资源、财富,进行着生产和生活。他们之间既有地域、民族、阶层、目标、价值观的一致性,也有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需要管理、协调。

社会体系有着复杂的结构。空间上有省、市、县地域的划分,专业上有政治、经济、文教、医卫等各领城的分工。这些子系统虽然分别从事着各自的专业,但彼此必须目标一致、相互配合,不能相互矛盾掣肘。这就要求有统一的价值观(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了使广大社会成员能协调地配合着工作,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就是社会管理体系。

三、社会管理体系

这是领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动机和方向盘。通俗地讲就是各级党、政领导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他是把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到社会实体中去的核心体系。他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因此它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转化为方针、政策,组织实施、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社会管理体系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关键作用。但它和理论体系一样,都只是为社会体系服务的,它们都属于社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推动的辩证关系,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虽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它己具有了巨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在东方崛起。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而增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特别这次我国在稳定世界经济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不仅要靠意识形态来说明,更要用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成果,用“国强民富”等事实来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价值,使更多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

对同一事物而言,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同样,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也会对社会主义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有些人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甚至把历史上一些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都错误地说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这当然会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戏疟的说:“社会主义是个筐,乌七八糟往里装”。

这种情况说明:通过认真研究,在理论上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定义,对于统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奋斗方向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作者黄舜同志系民建安徽省委原专职副主委,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八届省政协常委,曾任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