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 石

作者:郭洪民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033 发布时间:2024-03-28 10:59:18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奇石的把玩及观赏热度不减,这其中的乐趣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时过境迁,直至今日,奇石依然是收藏家和古玩爱好者热衷追捧的物件。而奇石(蚌)不同于其他奇石之处,在于它富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更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作为奇石蚌的持有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情感价值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价值研究、现代科学价值研究几个方面对奇石蚌谈谈看法。

奇石(蚌)其实属于赏石范畴,因外形与河蚌相似故起名为奇石(蚌)。关于奇石(蚌)的史料记载并不是很多,根据口口相传,在古时它具有很高的价值——大约是祖上花费几十两银子从民间收购来的。关于它的来历,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至于再早的历史已经无可考证了。祖上把这么贵重的物件留与后人,承载着对后辈的希望和寄托。见物怀远,内心油然升起对先辈的感激感恩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家庭的兴衰固然是微不足道的。而积沙成珠,古时的一个小物件或者一个场景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闪耀的亮点——呈现出先辈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向往。同时,把这种厚重的情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传于后人,基于这种情感带来的传承才能够拥有前人留下的珍贵财富。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财富。结合历史来看,奇石(蚌)应该源于唐宋时期,我们从物件本身的包浆和光滑度、磨损度以及外观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厚重感也可以判断年代非常久远,甚至早于唐宋。据传说,在古时,奇石(蚌)以其精巧的形状、圆润的表面和极佳的手感而远近闻名。即使在今天,我们把玩之后也是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在唐宋时期,由于热衷于把玩奇石(蚌)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把它的附加功能逐步开发出来。起初只是把玩、观赏,以至于后来用来取暖、书压、研磨墨水的辅助工具等。经过查阅史料得知,能够把玩奇石(蚌)的人非富即贵。奇石(蚌)经过水煮加热用棉布包裹后作为暖手石,效果极佳,由于奇石(蚌)物质的特殊性,保温时间可达数小时。拥有奇石(蚌)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闭上眼睛穿越历史,仿佛看见一个娴淑柔媚的千金小姐临窗弹琴或吟诗作赋,外面大雪纷飞,屋内温暖如春。这种珍贵的情感价值不仅给我们赋能,让我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个特殊的文化历史符号推荐给更多的人,让今人知道它、了解它、研究它。

通过科学论证,奇石(蚌)物质的形成至少在200万年以前,而奇石(蚌)何时被发现进入古人视野成为赏石的年代是我们所关注的。唐宋时期,是古人热衷于对奇石收藏和鉴赏的鼎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是中国古代赏石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欢奇石,简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癫”的戏称。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则是对其癫狂的一个最好的印证。米芾整日醉心于对奇石的研究,引起宋徽宗的不悦,被调往安徽无为任知军。公元1104-1107年(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根据祖上口口相传的断断续续的信息中得知,当时由于米芾过于清廉,加之家庭负担较重又体弱多病,便出售了手中的至爱奇石(蚌), 这样奇石(蚌)便流入民间。后来奇石(蚌)又是如何被祖上收藏?也不得而知,总之这样的传说是否真实可信,已经无法考证。

奇石(蚌)不仅适合供人观赏把玩,还具有出乎意料的实用功能。在古代,人们发现将蚌置于沸水中加热后,用布包裹后可作为暖手石,或者置于患处缓解肌肉酸痛等症状,成为了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疗法。在历史上,有许多案例证明了奇石蚌的实用价值。据《唐宋奇石考》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到,将奇石蚌热水煮沸后,用布包裹置于患处,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酸痛。在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在其诗文中提及将蚌作为暖手石的情景,描述了其温暖舒适的感觉。

如今,奇石蚌不仅是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实用工艺品。许多人将奇石蚌作为家居装饰,既能增添一份古朴雅致的气息,又可以在需要时发挥其实用功能。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发现并尝试古老的疗法,将奇石蚌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疗法,用于缓解现代生活中的肌肉疼痛和不适,由于奇石(蚌)本身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所以才具有这样的功能,现在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答案。

除了作为观赏和实用外,奇石蚌还可能具有科学研究、艺术研究及经济研究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石被视为具有瑞气的象征,因此在一些宗教仪式、风水布局中也可能被用作祈福、辟邪的道具。一些收藏家和投资者也会将奇石作为一种投资品,随着稀有奇石市场的兴起,一些珍稀的奇石价格不断攀升,成为了一种具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投资品 。

奇石(蚌)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实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火山爆发时喷射出来的岩浆堆积而形成,所以能够看出它的层次感。当初被古人发现的时候,表面应该存在着毛刺,不利于把玩,于是古人便对它的表面进行打磨,甚至局部进行了细微之处的再加工,使之更加美观,更具有观赏性,也提升了把玩的舒适感。但是对它的外形和整体结构并没有遭到破坏,基本保留了原貌,这是通过观察和验证实物得出这样的结论。

起初奇石(蚌)仅仅用于把玩和观赏,至于其取暖、保健及其它附加功能则是在人们不断研究和尝试过程中发现并得到验证,这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因为奇石(蚌)外形独特,手感圆润,所以才得以人们的喜爱,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人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观。奇石(蚌)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能再生、也无法复制。对于它的艺术价值的研究,同时展现出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为了便于向大家讲解奇石(蚌)的不解之谜,我把它分为上下两个面。A面仔细观看可以发现一大一小两只动物在山坡上对视,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可爱。B面则是一头成年老牛,立于山野草丛之中。这些灵动可爱的图案更是增加了奇石(蚌)的神秘感,我信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来去皆有因缘。相信随着奇石(蚌)的不断宣传和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关注它、研究它,这些未解之谜终会有一天得到确切的答案。

奇石(蚌)还具有极高的现代科学研究价值。神奇之处在于:1、奇石(蚌)外形尺寸长约140毫米、宽约120毫米、厚约60毫米,而重量达1780克。通过仪器检测和试验得出密度极高,远高于多晶质类的岩石,每次出行携带时在机场、高铁站安检人员均因密度过高而要求当场查验,这就说明了密度极高的确切性。一般密度特别高的物质硬度也较高,可是奇石(蚌)硬度却一般,用刀具轻刮其表面可出现细微粉末。奇石(蚌)的比重高达7.2接近铁的比重,经检验并没有磁性,比重远大于玉石、玛瑙及其它岩石类的物质。2、奇石(蚌)对温度非常敏感,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细微龟裂纹,而当环境温度稳定以后纹路渐渐消失。3、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当表面出现潮湿或水分时,随着时间会慢慢被吸收。

作为一个古玩界的一个小白,由不懂到热衷于研究再到痴迷,我尝遍了酸甜苦辣。为了想弄清楚奇石(蚌)的内部结构,我联系了安徽地质研究院要求进行检测,但是他们要求进行破坏性的取样;也联系过其他检测机构几乎都是同样的要求,所以无法检测。我又找到安徽大学考古系博士生导师蒋晓春教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他结合多年来的考古经验认同奇石(蚌)可作暖手石的说法,肯定了我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它的物质结构不属于考古专业的范畴,所以他也无能为力。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奇石(蚌)这类物质目前在地球上已经消失了,或者原本它就是外来物种,或者在远古时期才有的物种,而今已经绝迹了。

希望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它,这种沉寂千年之余的古玩精品,它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对于它的研究也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重大效果,也许会有新的突破或发现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