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老天桥

作者:刘菲菲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528 发布时间:2023-11-14 15:12:38

土著市民对城市的老地名、老字号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承载着时光的记忆也是城市兴衰的见证。今天,带您走近老天桥:

位于蚌山老城区的蚌埠老天桥,1917年底开工建造,1919年春建成通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公铁立交桥。原本是一个木桥,在津浦铁路修通后,这里经常发生意外,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个横跨铁路的木桥。至于“天桥”这个名字,是模仿了首都北京的天桥,起源也是因桥上面有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卖大力丸的。该桥上跨津浦铁路,桥下原为津浦路在蚌埠的道岔,有三条铁路线,故铁轨为六根,原散住一些靠捡破烂为生的人,老蚌埠人将次桥下区域称为“六股道”。住在天桥附近的老蚌埠人说,那时候晚上睡觉时,火车轰鸣而过,将他们从睡梦中叫醒,又在喧嚣中送入沉睡的梦境。现在这边火车走得少了,夜晚安静时,老蚌埠居民还会莫名地怀念起以前火车隆隆呼啸而过的时光岁月。    天桥建成后,商贾云集,成为市区繁华所在。桥两端,由马路平处起,每边约建20余户生意门面房,每户约一、二、三间不等,多为估衣、旧木器、竹器、荒货、铁器、卦摊等摆设。做生意者,以卦摊摆设为多。卦摊前均围以白布桌围,书有“问津处”、“趋避台”、“小隐”、“居士”等字样,似招牌而非招牌,似广告而非广告。卦摊屋角还多挂鸟笼,八哥、画眉、百灵鸟、黄雀样样有、色色全。问卜者多为劳工,也有西装革履之青年、穿高跟鞋烫发之摩登女郎。《蚌埠史志》这样介绍介绍天桥:天桥巅顶,常有摆棋式者,如“玉卒擒将”、“黑松林暗藏李逵”等,路人也常围观。其输赢每次五角至二三元不等,实为变相赌博。天桥西置有小吃桌四五处,每桌下置长凳二三,旁设锅灶,或售大饼,或售绿豆丸汤,或售猪、牛、羊肉汤,价格低廉,多为劳工食用。

当时老天桥下的游艺场,是当时蚌埠市最繁华的地方,也是解放后老蚌埠人自发形成的民间活动场所。天桥修建完成后,逐渐有曲艺、地方剧、跑江湖的民间艺人汇集在这里。当时天桥下的游艺场在皖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吸引来八方游客,不仅成为本市的文化中心,在皖北以至全省都很有影响力,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下火车,都会打听天桥游艺场怎么走。蚌埠最早的西游市就位于天桥,如今天桥下最火的雪园馄饨有可能就是当年馄饨摊留下的产物了。

蚌埠天桥老街巷无不充盈着老城韵味悠长的故事。在这里,一代代人繁衍生息,老房子的屋檐上飘着掏家雀时的杂草羽毛,老街留有孩童捉蛐蛐留下的痕迹,回荡着孩童嬉戏玩耍的欢声笑语以及来来往往的上班族"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小贩们的吆喝声在幽长的小街巷里此起彼伏。夏天,老人们手摇蒲扇,坐在大门过道里聊着家长里短;冬季,雪花飘飘,路上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上挂着的长长的冰溜子是老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得明艳而纯粹…

老天桥因为商贸迅速兴起,既有南方的精致又有北方的豪迈风格。她以独特的气息体现着蚌埠人民的精神特质。蚌埠作为一座伴随着交通而崛起的城市,面对退出历史舞台的建筑遗存,如何留住文化根脉,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老建筑“活”在当下,赋予“文化蚌埠”更多能量,是当下社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生活不断地飞速前行,眼前的风景不会停留许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多看看即将逝去的风景。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总有一个理由让你想一辈子留下来。蚌埠人民对天桥老街依旧充满了温情与怀念,尽管许多年轻人已迁至新城区居住,我们的天桥老街却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老城区。老天桥的辉煌与涅槃,是每一个蚌埠人都值得去读的一首诗、一本书、一段情。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