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0期为皖江城市带营造文化传播平台(芜湖杨成顺)

点击量:6417 发布时间:2010-06-23 11:41:07

 

为皖江城市带营造文化传播平台

 

   民建会员、芜湖大西洋摄影中心总经理杨成顺反映  2010112,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各媒体给予积极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又相继刊发文字图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知名商业网站也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及时进行报道。其中,大量图片的采用成为了令人记忆深刻的“亮点”。

以摄影为手段,以图片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全方位大力宣传皖江城市带各地市的富有文化元素的要件,进行大规模多层次地拍摄宣传很有必要。其实,利用摄影手段是宣传地方特色的最佳有效形式,也是张扬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推手,无数实践证明,许多世人不晓隐藏深山的绝佳圣景以及远离闹市的穷乡僻壤,经过一张张图片的传播很快让世人知晓从而名声大振以至于名扬四海的。例如: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在上世纪的1996年就大张旗鼓张灯结彩地举办了“中国苏州周庄国际旅游摄影节”,迎来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摄影师,许多世界级的著名摄影大师兴致勃勃地出现在这一国际性艺术活动中。江苏周庄当年凭借摄影活动大力推广地方特色,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村”打造成了“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称,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先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卓越品牌;皖南的几个小村落西递、宏村、黟县等,都是靠摄影活动名声大振,西递还获得了一个“画里乡村”的美名,宏村、西递两村落也因此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序列,黟县于200711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大获成功;皖南的这三个小村落均靠一张张图片成就了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已是事实。与皖南古村落搭界的江西婺源,近年来一拨拨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频频光顾,致使婺源小有名气也是不争的事实;河南省焦作市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煤城”,2002焦作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际摄影节,把隐藏在大别山深处隶属焦作辖区的山山水水,通过举办“2002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摄影节”,利用摄影手段把一个个风景点挖掘了出来摆在了世人面前,从此焦作不再以“煤城”著称,代之而起的是以旅游城市著称,告别了飞扬的煤灰,迎来了一批批游人。从旅游经济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3年的9.4%2003年焦作的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31.1亿元。偿到了甜头的焦作人,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于2003年底又举办了“焦作山水风光全国摄影大赛”!实践反复证明,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旅游产业是打捆式产业,旅游文化是拉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得力链条;黄山风光早已“功成名就”世人皆知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她是安徽乃至全国甚至于全世界最靓丽的名片之一,尽管如此,黄山市人民政府还是特别钟爱摄影活动,公开告示,所有国家级的摄影家进入黄山拍摄,免收门票和免费乘坐索道。至于所有的名山大川和各地的好风光圣景地,也都是靠一个个镜头和一张张照片把她们宣传出去名扬天下四海皆知的。我在想,各地为何对摄影行为付出这么多的爱?摄影行为对各地的厚爱又有何回报?这个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可见,摄影的魅力何等诱人!摄影的能量何等巨大!摄影的成果何等辉煌!

另外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传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已摆在了我们的案头且居首位。需要明白的是,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文化产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摄影为手段以图片为载体,正日益成为传播途径的一匹黑马,这匹黑马的驰程疆域且无国界之分,无地域之别,且不受语言和人种的限制。所谓“一图胜千言”,“读图时代”等字眼的产生,也正说明了图片的“杀伤力”和不可替代性,纸媒要求的“图文并茂”,互联网的诱惑力在某些方面也取决于图片运用的效力如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观念意识也在与时俱进,不少地方的旅游产业已成了经济支柱。数不胜数的旅游团,成群结队的中外游客,接踵而至的旅游者,大凡多数游人都会携带照相设备,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会随时收入镜头带回去随意欣赏,自己欣赏的同时自然会扩展到其左右的人群,这样一来,图片的传播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还是一般的旅游者的随意拍摄行为,如果是扛着长枪短炮似的专业摄影家,他们所摄照片也就成为“作品”了,其传播功能和利用价值就另当别论地更上层楼了。对此,一位知名社会学家说,一张好照片能激活一个地方此言极是。前面所罗列的一个个地方举办的摄影活动还只是单个的一地之举,而我们皖江城市带是数十个城市呀!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群呀!一旦附注实施拍摄行为,其轰动程度与之后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

以摄影为手段,以图片为载体,为皖江城市带营造文化传播平台。可采取众多地方惯用的方式方法,简单易行,耗资微薄,成效显著,立竿见影。具体可:

第一,把皖江城市带所属的数十个城市进行逐个梳理,把每个城市中最“养眼”的自然类、人文类、工业类、农业类、经典类以及描绘未来类等等有看相的所有景物和事物,精挑细选整理成册,以备逐一实施纳入镜头;                                         第二,由我国最权威最专业的摄影机构来具体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规程和细则待批后随之出台);                            第三,由地方政府和国家最权威摄影机构主办,由地方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地方有关摄影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含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共同承办或协办;                                       第四,党委支持,政府搭台,企业出资,摄影家唱戏;

第五,题目暂定:“皖江城市带(10城市联合)国际摄影大展”。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