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2.6亿。其中,61--70岁的1.47亿,71--80岁的8000万,81--90岁的3000万,91--100岁的446万,100岁以上的11万。2022年全国死亡人口为1041万。分析资料显示,死亡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80%。三年过去了,自然死亡和新冠疫情的冲击,老龄人口减少总数不会低于2000万,即全国60岁以上老人还有2.4亿左右(当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人进入老龄)。2022年全国离退休总人数13157万人,就是说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即农村老人只有1.1亿左右。
一、国家需要时,农民贡献巨大
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580多万烈士中,农民占绝大多数。1958年,为还清苏联的债务,农民勒紧裤腰带,度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1968年,农民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1700万知青下乡,减轻了城市的负担。在机械没有跟上的几十年里,农民一锹一铲、一筐一担,用铁肩和汗水建成了农村的圩堤、公路、大小水库等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村改革前30多年里,大锅饭,大家穷,农民自己吃不饱,还要把最好的粮食向国家无偿交公粮,按平价卖余粮。按国家规定的定购价交售粮棉油猪禽蛋。专家们估算,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奉献了(按当时的价格)至少7000多亿,从而完成了工业的原始积累。论贡献,农民几十年的付出,买社保本是绰绰有余的。要问谁最苦,是农民。
二、农民老了,生活很尴尬
农民年龄大了,工地活不能做了,工厂不要了。现在城市、乡村绿化维护、环卫工人,几乎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农民在干。网上有个真实视频:一位89岁的老大爷,推车走了15里路赶集,卖自己扎的笤帚挣生活费。
同在上海一家医院住院的两个病人,公务员身份的报销百分之九十多,另一个农民身份只报销百分之三十多(医改政策规定,病人未获地方医院批准而自行转院的,报销比例很低)。
国家从2011年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安徽为例,起步时交费比较低,经十多年不断提高,2023年,最低档每年交2000元,交15年每月可领取425.8元;最高档每年交6000元每月可领取857.4元。月领取金额均包含基础养老金150元和激励养老金60元。2011年时就已经60岁的农民,没有参保机会,目前70多岁了,只能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每月150元。
2021年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支出老年福利资金386.2亿元,养老服务资金144.9亿元。这些资金可能很大部分都用在已经享受退休待遇老人身上了。城乡养老院、老年大学、老人食堂等,服务的基本都是已拿退休金的老人。本地秉持“奉若父母,情同亲生”理念的某养老机构251个老人中,农村老人虽然占了一半以上,仔细分析,这些人中,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占到80%左右。子女要外出打工,无法照料,不得不送到养老机构。有些个例,所有人看了都会心酸泪湿!现场目睹农村一些空巢老人,无不心酸!
一是中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底中央层面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普惠制养老。其中第二十条为:多渠道筹资机制,继续加大中央进一步提高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规划》中标题(七)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规划里有个提法叫: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就是说,首先解决农村老人生存问题,乃当务之急。
二是优化决策即可解决资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一年四、五千亿元数目不小,而这个数字与中央财政每年立项支持、转移支付巨额资金比,又不算很大。目前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向、使用效果,大有文章可做。
从基层的角度看,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有的性价比不高;有的开支过于超前;有的项目资金,相当一部分进了社会的中间环节;有的甚至没有产生任何效益。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清楚的看到,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站得太高太远,投资决策、立项难接地气,大量的财政资金被浪费,基层实际需要又没有渠道反映上去。如某村60岁以上农民968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助餐”每天中午供餐一顿,吃饭的老人20多个,受众率3%还不到。在农村开展“老有所学”办卡学习,这些小项目虽然花钱不多,但基层干部认为,老有所养尚未解决,就急于在这些方面去花钱,怎么不让人感到可笑呢?高标准农田项目深受农民欢迎,亩均资金由2012年的650元提高到2019年的2250元。据了解规划设计、监理、保险等中间费用占掉30%左右,导致农田该配套的配套不了。随着城镇化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学校、医院许多没必要建了,可是年年还在投钱!不知道中央这次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中,能否了解到实情、真情?今后如能开辟民意通道,让基层百姓的声音能够通达高层,上级决策就会更科学、合理了。可以中央总盘子“调一点”,地方财政“拿一点”,儿女孝道“敬一点”。总之,解决老农民养老已是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