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 乐死人

作者:田柏强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774 发布时间:2023-05-15 11:23:18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反过来说,人比人乐死人也成立,关键是看你怎比!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下一句是人比人气死人,命比命,气成病。这句俗语正在演变成学生中的攀比现象。很多孩子会对家长的职业进行攀比,甚至会根据同学家庭条件如何进行交友选择,倾向于高收入、高地位的家庭,看不起普通阶级甚至寒门出身的同学。

  很多人用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有余来相比,这种比出来的“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要“比上”不“比下”呢?与“上”相比,苦海无边;与“下”相比,其乐无穷。

    目前很多人的“痛苦”,并非是物质上的不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上的不满足,“痛苦”的根源是“不知足”。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上极大提高,但是,有些人精神上反而空虚了,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有的大款竟然说“我现在穷的只剩下钱了”。

  一切向钱看者,一般都是不幸福的人,一是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赚钱是无止境的;二是经营都有风险,始终要担心亏钱,钱一亏有人就会跳楼。

  还有,一切向权看者,也都是不幸福的人,这个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厅长,干了副主席还想干主席,干了总统想干皇帝,干了皇帝想传宗接代……所以说,最幸福者并不是皇帝和亿万富翁,而是知足者,所以出现了有的乞丐往往比皇帝更自在的现象。正因此,中国又有句古话叫:知足常乐。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人为财死,有钱能使鬼推磨;官贵民贱,有权就有一切等封建意识影响深远,使有些人整天都在比钱、比权、比地位,结果越比越是“羡慕嫉妒恨”。

   但是,只要换个角度,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人们常说的:苦不苦,比比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一辈。有的复员退伍军人,对自己的待遇福利低等方面,常牢骚满腹,因他们同和平环境中的人相比,总觉得吃亏大了,但是如和牺牲的战友相比,就会觉得幸福多了。

  这样一比,自然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充满阳光。所以,会比的人是,不比金钱比开心;不比漂亮比健康;不比地位比长寿。

   笔者是文革中的老三届,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同学中不少人常常与80后比,常感叹,正在长身体时没饭吃,该上学时停课闹革命,人到壮年又下岗,结论自然是“倒霉的一代”。

  但是如果与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就会庆幸出生上世纪50年代,真是“幸运的一代”。可见,对同一个年代,换个角度来看,结论截然不同。

  期望值越低、幸福感越高;反之,期望值越高、幸福感越低。做新闻都要讲个角度,其实,做人也要讲角度,这个角度,就是比较的角度。

     一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比,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同一个事情,却有人欢喜有人忧。比如说,同样是处长,对一个要求不高,只希望能当个科长的人来说,当上处长是祖坟上冒烟了,居然能当上七品官,自然喜出望外。但是,对希望能当个厅长的人来说,当了处长还是“万分痛苦”,他会想,张三各方面根本不如我,为什么他能上厅长而我当不上?

  这些人中,有些人受到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影响较大,因此话一直当作鼓励人们追求进步的“名言”,我认为,此话实乃“心灵砒霜”。如把此话当真,很多人就会陷入自寻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因为能当上元帅的士兵只有一个,其他人都只能是“想”,而是不可能实现的。结果必然是,绝大部分“好士兵”都因整天“空想”而痛苦万分。

  生活中低调和低期望值的人会活的更好,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如在学校里,考试同样考了80分,对只要求60分能及格过关的同学来说,考了80分,阿弥陀佛喜出望外。反之,对要求100分的同学来说,垂头丧气懊恼万分。在社会上也是比比皆是,如有人原只想当工人,没想到当上了干部;原只想月薪2000多元,结果是拿到了4000多元;原只想当个万元户,结果当上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这样一比,你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人比人,真是乐死人。

    可见,比钱、比物、比权力、比地位、比GDP,还是见物不见人,真要比,应该以人为本,比奉献、比素质、比环境、比健康、比长寿。 新中国与旧中国最大的差别是,中国人从“东亚病夫”,变成为奥运金牌第一……只有这样比,才是人间正道。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笔者用此话作对联一副:

比上不足,成事在天,如来不度气死鬼;

比下有余,谋事在已,弥勒笑看快活人。

横批是:比比皆是看你怎比!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