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参与《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与论证

安徽试点“小田变大田” 意义何在?该如何有序推进?

作者:管昕 王利 王成林 信息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点击量:1562 发布时间:2023-04-17 08:35:13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王利 王成林)近日,《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公布,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整乡(镇)乃至整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此前,“小田变大田”政策已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小范围试点,而从今年开始,该政策上升到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安徽是首个从省级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改革方案的省份,“小田变大田”意义何在?该如何有序推进?

安徽试点“小田变大田” 意义何在?该如何有序推进?

《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

“小田变大田”是安徽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的试验改革,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此前参与了实施方案的研讨和论证。他告诉记者,安徽首先具备开展这项改革的地理条件。“有皖北的大平原,有皖中丘陵地带,也有皖南的山区地区。丘陵地带也有低缓的山岗地,也有利于操作。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小田变大田’相对要难一点。过去生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犬牙交错,限制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在赵皖平看来,为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小田变大田”带来所谓的“合”,符合当下生产发展水平。方案明确了“小田变大田”的建设标准。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建设内容,合理规划沟、渠、路、坎等,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单个田块面积:淮北平原区宜为15-450亩、沿江平原区宜为8-225亩、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宜为3-15亩、水田格田宜为2-8亩。赵皖平说,这些建设标准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试验总结得来的。“标准问题肯定是必须要设立的,皖中的丘陵地带和我们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标准肯定不一样。这也是我们省里面经过这几年‘小步快走’的探索,也征求了农民的意见,征求了专家的意见。”

方案还提出,聚焦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井无电、有水无渠、沟渠堵塞、设施不好用、有水用不上、涝水排不出等农田水利“最后一米”的问题,全面开展田间地头农田水利问题排查和整改。此外,方案中提到,根据各地探索的实践经验,主要推广四种模式:项目结合型、政策引导型、主体引领型、农民互换型。赵皖平对此解读说:“比如项目(结合)型,像皖北地区,大规模的面积比较适合国家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因为‘小田变大田’,一定要跟国家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结合起来。国家进行一个项目的引导,投入多少资金,建设多少亩,这是一种。”

政策引导型,旨在示范推广“大托管”服务经验,鼓励各地制定激励政策,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田变大田”。主体引领型,旨在组织引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造。农民互换型,旨在引导农户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采取互换并地方式,推动“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转变。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