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建议分层分类培育“新农人”,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作者:杨让晨 张家振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量:1515 发布时间:2023-03-13 10:50:3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人才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2023年1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抓牢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加大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倾斜支持力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此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更好地培育农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提交了《关于培育高素质“新农人” 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赵皖平在《建议》中表示,要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优化培训机制,采取个性化的培育模式,侧重分类培养,着力培养经营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

“新农人”培育成效有待提升

培养“新农人”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从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来看,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赵皖平在《建议》中深入分析了具体原因:“当前,‘新农人’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地区年龄偏大的农民及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主要在初中以及以下水平,总体素质偏低,有一定文化和能力的农村新生代严重匮乏。”

赵皖平分析认为,培育“新农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支持。从财政项目上来看,涉农扶持政策多是产业扶持和技术扶持,社会性保障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有限,多部门数量不等的扶持资金存在扶持不均衡现象,有的农民得不到政策支持,而有人却能得到重复支持。”

培养“新农人”的师资力量也存在不足。赵皖平表示,当前“新农人”培育主要依托农校老师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的师资库还不够健全。在培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忽视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培训时间也未根据农民实际劳作需要做出针对性调整。

赵皖平进一步表示,在教材编写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培育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很多情况下对课程内容理解有限。不少地方在开展“新农人”培育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求培育数量不求质量,求形式不求实质,“新农人”培育成效不明显。

此外,“新农人”培育的评价监督机制也存在不足,分管层级中较多的标准亟待完善。赵皖平分析认为,当前,对“新农人”培育的评价主要在行政绩效评价框架内进行,基层政府侧重于考核培育指标的完成度,监督机构侧重于考查培育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对于培育对象的评价却存在一定的缺失。

“地方政府在具体考核中,内容烦琐冗杂,且未曾考虑地区之间的实际差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标准,给从事新农人培育的基层工作者增加了考核负担。”赵皖平表示,“在具体操作层面,‘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培训’等涉及教育、科技、保障、财政等项目分属不同部门,也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健全产业体系、做强优势产业

在赵皖平看来,“新农人”培养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但“新农人”培养的短板影响了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探索出可行的路径,有效解决“新农人”培养问题。

“要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赵皖平在《建议》中指出。

赵皖平表示,“新农人”的培育首先要抓好主体培育,精准识别培育对象。“力求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赵皖平还建议,要完善组织体系,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4个计划,明确各类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

赵皖平进一步表示,对于生产经营型和技术服务型农民,要以政府提供支持半市场化形式,依托农业园区、推广机构或科技项目加以培育,重点培训其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科技型、推广型、服务型新农人。对具有创新潜力的农民,则要重点培养其创新理念,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此外,赵皖平还在《建议》中指出,“新农人”的培育还应当健全产业体系和激活要素资源,要立足不同地区实际,紧抓产业合作,通过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是培育农村地区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政策绩效,制定人才创业、农业发展、税收兑现等一揽子政策,将各类支持政策覆盖到‘新农人’,财政支农等产业基金延伸到‘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振兴。”赵皖平表示。

通过激活要素资源,建立健全配套机制也是解决农村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赵皖平建议,通过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盘活山林、抛荒田等闲置资源,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新提供用地保障。同时,明确新农人特殊扶持政策条件,改变“普惠式”农业补贴制度,使有能力、有实力、有意愿的新农人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同时,可以鼓励成片土地优先向新农人流转,在编制和申报项目上,优先安排申报中央、省级农业项目扶持。在金融信贷和保险上,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和提供农产品保险支持,在财政安排强农资金上,优先逐步增加经费投入。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赵皖平表示,在发展初期,应当着力帮助其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在成长、成熟期,则可以帮助其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强化多要素保障。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