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教是生态湿地的自然优势,也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日益显现,而科普宣教功效远未发挥,与合肥“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尚不匹配。建议以十大湿地为节点,建设环巢湖湿地科普走廊,让巢湖“最好名片”更丰富、更立体、更响亮。
一、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湿地科普馆群
建议由市委宣传部、规划、科协、文旅等部门牵头,对十大湿地公园科普基地和科普场馆统一规划、顶层设计、规范管理、整体推介。要“串珠成链”,赋予十大湿地科普馆统一的文化特征、文化标识和设计风格,形成系列科普集群效应,提升十大湿地科普的影响力。要数字赋能,提高湿地科普的科技含量和数字化应用能力,注重湿地展品的参与性、创新性和体验性。要辐射带动,通过科普走廊建设,推动市域科普资源向相关县域扩散,县域科普资源向环湖集中,形成“城乡一体化”科普宣教新格局。
二、一地一品,实行差异化高起点布局
根据十大湿地的不同特点、自然条件和人文风貌,确定十大湿地公园各自的生态教育定位,突出特色亮点,差异化建设、运营。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湿地文化类科普。《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对湿地科普作了谋划,提出鸟类、鱼类、水质净化、蓝藻等为内容的科普主题。建议要强化各科普馆之间的逻辑联系,将湿地通用知识与专项知识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室内宣教与室外体验相结合,提高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二是水利工程类科普。几千年来巢湖人修建了大量的塘、坝、堰、圩等农田水利,有古漕运历史和古战场痕迹,还有当代的巢湖闸、凤凰颈和裕溪闸等水利工程,更有建设之中的“引江济淮”宏伟工程。建议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巢湖水利科普馆,记录巢湖湿地的历史变迁,展示古代巢湖流域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和现代科技力量。
三是农耕文明类科普。巢湖地区,号称“鱼米之乡”。当地农民把喜水作物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同时开展种莲、种菱、养鱼等劳作,巢湖岸边的渔民世代传承传统的捕鱼捞虾技艺。到了现代,农业科技更为发达,位于庐江的合肥农业国家科技园进入“国家队”。建议藉此设立巢湖农耕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馆,充分展示农耕文明和农业科技魅力。
三、融合发展,延伸科普价值链
就像产品要围绕市场来谋划,科普也要围绕市民来策划和组织,只有适应不同科普人群的需要,才能提高科普设施利用率,提升科普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建议做到“五个推动”:
推动科普与旅游结合。开发环巢湖湿地科普旅游,作为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重要内容,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
推动科普与研学结合。借鉴“苏州经验”,开设巢湖湿地自然学校,以湿地为教室,自然为校园,让学生接受科普教育、自然环境教育,助推“双减”落实落细。
推动科普与科研结合。巢湖湿地还有很多待解课题,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组织研究。科普要与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湿地科普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参与面。
推动科普与培训结合。利用巢湖湿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普资源,就生态种养、林下经济,如稻鱼共养、稻鳖共养等农业实用技术,为当地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扶持、科技服务、科技示范。
(该调研成果被选为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口头发言材料,执笔人:毛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