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动员大会以来,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建设速度、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提出六点建议。
一、重视实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社会领域、政府体制、涉外经济、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改革,其风险程度比以往的改革更高。应对试验区规划顶层设计予以高度重视。
1.在顶层设计中要注重吸纳世界各国自主创新的经验和国内其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高起点谋划,强力推进。
2.坚持解决合芜蚌三市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全省性共性难题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特别要明确综合配套改革和自主创新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长期战略。
3.明确试验区建设与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个不同层次战略规划的各自功能定位及联系和融合,相互促进,并最终形成一个能长期坚持不动摇的持续的战略规划布局。
4.在分析其它申报自主创新试验区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之上,明确定位、建设重点和宣传重点。力争在特色、作用和宣传上得到广泛认同,早日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5.建立政策协调机制,防止政策间冲突和作用的相互抵消,包括纵向政策协调和横向政策协调。
二、重视实验区一体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三市应当突出加强一体化、协同化建设。
1.试验区建设规划的一体化。明确各自的创新优势与特色,制定统一而又有所分工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
2.研发平台的一体化。试验区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进行有效合作,构建试验区联合研发中心及其重点研究院,确定自主创新的联合攻关项目和重点创新领域,形成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研发创新共享平台。
3.创新产业的一体化。明确各个城市创新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分工、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内各类创新产业集群式发展新路径。
4.创新支撑平台的一体化。开放的信息、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交流、合作平台;轮流组织创新要素对接、开发项目推介、发展论坛、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会。
三、重视催生实验区建设的动力
经过一年建设,试验区在取得系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不足。表现为在试验区建设中,重自主创新,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六大工程”和“三体”建设,轻“六项改革”;重项目建设,轻机制体制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动力不足既影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又影响自主创新及其可持续开展。因此,要催生综合配套改革新的动力。
1.重视综合配套改革对自主创新的保障作用。同时,在工作中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差异。
2.培养多元动力主体结构,增加改革动力主体。尤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3.扩大地方政府改革实验的自主决策权,赋予并尊重地方政府在试验区建设中的先行先试的“试错权”。
4.建立和推行科学规范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制度。不仅要褒奖改革成功者,也要容忍改革的失败者。
四、重视实验区建设经验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通过小范围内的大胆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为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提供借鉴,以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1.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增长极,需要通过制度变迁的辐射效应,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和传导。发挥试验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目的,政府应当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培育有利于制度传导和扩散的环境,进而促进成熟的制度创新向其它区域的复制过程,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制定政策,鼓励合芜蚌三市周边地区城市或经济行为主体参与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特别是激励周边地区不断学习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模式,营造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环境,培育承接机制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的氛围。
五、重视实验区建设效果的评价机制
1.建立日常性的跟踪检查机制。包括对项目进度、产业化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及效果等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完善配套政策,改进工作机制。
2.建立政策衔接及配套实施机制。研究政策的时效性、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机制,尽量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冲突,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及实施的效果。
3.建立试验区建设进展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全新的综合、动态、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对试验区建设总体成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机制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对政府官员的政绩等进行客观有效评价。
六、重视试验区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1.加强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运用。鼓励理论工作者做创新文化的先行者、解放思想的宣传者;要在“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多研究,给改革实践以理论支撑。
2.在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成员中要吸纳高校学者、科技专家、企业精英参加,广纳良言,科学决策。
3.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试验区创新氛围的教育和传播、试验区建设问题的研讨和成就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