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写进了“历史”——记民建会员田柏强

作者:秦克明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2952 发布时间:2022-09-22 14:36:11

他把自己写进了“历史”

——记民建中央特邀信息员、民建全国优秀会员、安徽工人日报原高级记者田柏强

2022年10月,安徽省和县中学(和县一中)将隆重举办建校120周年的纪念活动。民建中央特邀信息员、民建全国优秀会员、安徽工人日报原高级记者田柏强的事迹载入其母校--和县一中的校史。120年来和县中学共产生一百多名杰出校友,其中不少人是官员,一部分是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然出贡献者,其中也有不少人已经去世了。田柏强笑着对笔者说:我现在也与去世者为伍了,离“挂在墙上”不远了,成为一个活着的“历史人物”了。


图为和县一中120年校庆截图

     田柏强1952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的一个贫困家庭,1964年考入和县中学(现为和县一中),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差一点饿死了,他的一个弟弟田柏晨,就是那时饿死的。1968年下放在农村,1970年招工到合肥市, 恢复高考后,1979年考入合肥师专 。1981年,田柏强师专毕业后,分配在安徽轮胎厂工作,后调入合肥市二轻局从事宣传工作,为美菱、荣事达、黄山电扇厂等企业,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工人日报》主办的《新闻三昧》杂志,曾以《与记者竞争的人》的长篇通讯,介绍他的新闻写作经验。1990年,田柏强调入安徽工人报社,后评为为高级记者。

2000年,田柏强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曾任省民建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特邀信息员,并被评为民建全国优秀会员。

图为1990年3月5日《中国税务报》报道《田柏强 小记者写出大稿件》

他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先后写出一千多篇,消息、通讯、评论和建议性文章,除了一些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外,其余概括起来十个方面:首先是对“0”的探索,后来陆续写了一位“傻子”、两位”伟人“、 三分时区、四个”区划“、五篇论文、六不总理、七秩伏枥、 八项建议、九下皖江等文章。

零、 “0”的探索   独树一帜

  许多人说田柏强是一个“怪人”,人家研究怎么赚钱,他却研究怎么发挥“0”的作用。采访别人一般都是从一开始,如一二三四等等,他介绍自己,却是从0开始,是0123……

〇是汉字数字中唯一与阿拉伯数字相同的数字,汉字的〇,也是阿拉伯数字0,也是英语的o,英语说0,也经常说成o。三者之间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田柏强对数字特别敏感,对“0”“情有独钟”。他认为,人类对“0”的认识远远不够,“0”的许多作用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目前,人类对“0”的使用只局限于电工方面的,如对地线表示为“0”,火线为1;电器开关上关表示“0”,开表示为“1”。

田柏强认为,“0”在还有许多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他建议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加以推广使用:

1.在性别上“0”表示阴性、女性,可以用于女厕所的标志(目前在身份证编号上,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2.医学上“0”表示正常、健康无病。目前身体检查,多项指标采用的是:正号、负号,或者阴性(减 号-),阳性(加号+)等符号来表示,恰恰没有用“0”来表示,对指标正常无疾病的表示为“空白”。

其实,这里的“空白”,应该用“0”来表示,就像正数与负数之间必须要有一个“0”一样。正号、负号也可以数字化,几个正号、负号,就用几+、几- 就行了。对无疾病的指标,现在的“空号”,改为“0”来表示一目了然。

3.医学上“0”表示血型代码,o血型就是0血型,表示血液中没有抗原。

4.交通道路上“0”表示环形道路。在城市道路上,环形道路可以用“0号”来表示,几环就是0几,如二环路,就是02路等等。

5.在地铁线路编排上,“0”表示环形地铁线,环地铁线标志为0号线。

6.在地铁进出口的标号上,“0”表示“0距离”,0号门 表示离站台最近的出入口,以方便人们进出站。对地铁门进出的方向,他也建议用数字“东西南北”的代码"1 3 2 4"来代替现在的自然数编排。

7.在电子表上午am的显示上,“0”表示上午的起点,现在用的是“am12时”,应该用“am(上午)0时”替代“am12时”。

8.在电子表下午pm的显示上,“0”表示下午的起点,现在用的是“pm12时”,应该用“pm(下午)0时”替代“pm12时”。

这个编排的错误根源是小看了“0”,无视“0”的存在。上下午的12个时间段,应该是0--11,而不是1--12。

 人们经常说的下午15点也是错误的,规范的应该是:下午3时等等。

 他的八项建议中,许多建议都是推广使用数字”0“的。

  一、一个“傻子” 一幅题词

 1992年年初,田柏强在单位《安徽工人报》听到传达”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田柏强就敏感到“傻子” 年广九不会再关下去了。 于是跑到省高级人民法院去了解情况。 法院人回答:“年广九于上个礼拜天(1992年3月15日)释放,因作为特殊案件,所以在礼拜天加班办的。 田柏强很快写出《年广九因经济罪不成立获释》的报道,在年广九释放12天后--1992年3月27日在《安徽工人报》上发表。

后来,田柏强有对傻子瓜子进行了连续报道,仅仅在香港《广角镜》杂志上,就发布了 《傻子为啥致信邓小平》《年广九,个体户的晴雨表》《傻子瓜子的是是非非》等4篇报道。其中《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首发《人民政协报》,荣获中共中央统战部征文三的奖、全国党刊研究会一等奖、安徽省委统战部一等奖)。

在本世纪初,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王太华,要求《安徽日报》要加强对傻子瓜子的报道,安徽日报的同志找到田柏强,一起赶到芜湖,采写了《年广九:个体经济的晴雨表》一文,安徽日报,用一个版再次报道《年广九:个体经济的晴雨表》。

2008年,上海东方卫视制作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纪录片《激荡中国》,其中关于傻子瓜子部分曾经采访了田柏强,2018年,东方卫视又制作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纪录片,又采访了田柏强,回顾当年采访傻子瓜子的情况。

 2010年,傻子瓜子创办“中国傻子瓜子博物馆”,向他征集资料,同时请他为为傻子瓜子博物馆的题词。

上联 横算竖算民上算实在上算;

下联 东亏西亏人不亏根本不亏。

横批  傻子不傻、吃亏是福。

 二、两位伟人  两处考正

 1.考证出孙中山的“同盟会总部“曾设在新加坡。

    2015年,田柏强在新加坡生活期间,曾在新加坡著名自媒体《新加坡眼》工作。一个小小的新加坡 ,竟然有27家图书馆,随时免费为所有人提供阅读方便。 田柏强也经常 到图书看书。他在看书中发现,中国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孙中山的同盟会总部一直设在日本是“不准确的,日本在清朝政府的抗议后,曾经驱逐孙中山,于是孙中山”流亡“到南洋活动,主要在新加坡活动。而且在新加坡并非是孙中山一个人,他的同僚,如黄兴、汪精卫、胡汉民、尤列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陈粹芬和妻子的哥哥陈和等人都在新加坡。在新加坡,孙中山不仅开展”武斗“--指挥过多次国内起义,而且还开展了”文斗“--与康有为等保皇党展开激烈的大辩论。

现在的新加坡,还保留有当时孙中山居住的”晚晴园“,又名孙中山故居。在这些事实下,田柏强判断:当时的同盟会总部也迁往新加坡了。于是田柏强写下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总部曾设在新加坡》等文章。此文在《新加坡眼》首发后,《新加坡万事通》和国内的《史客》等媒体又再次转发。

  2.考证出邓小平五次去香港。

  现在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曾五次到过香港,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在大陆却是由田柏强最早披露出来的,后经香港《广角镜》、《文汇报》等报刊再次刊登,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才使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1994年5月7日,《安徽工人报》首发了《邓小平曾五次到香港》这篇文章。在此之前,一些报道,如《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说:“邓小平四次到香港” 。1994年4月中旬,《浙江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也是《邓小平曾四次到过香港》,田柏强发现这条消息的来源是《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第3次途经香港,在毛毛书中表述得不十分清楚,书中先说1929年底,邓小平从广西准备经越南经香港回上海,途中遇到李明瑞又返回来了,但最后还是踏上回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的路程。邓小平于1930年1月到达上海。后来书中虽没有再次讲他从广西经香港回上海,从当时的情况看,从广西经中部省份回上海的可能性极小,连第五次从江西回上海都是途经香港的,书中又未介绍其它途径,田柏强推定邓小平仍经香港回上海的。 1997年,一代伟人邓小平不幸逝世,举国悲痛,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记录片《邓小平》,采用的就是“邓小平曾5到香港” 而不是“4次到香港” 。

  三、三分时区  接轨国际

2015年,田柏强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发现新加坡用的时间不是标准时区的时间,而是用的是中国的北京时间,比新加坡的标准时间差一个小时。这样新加坡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标准时间不一致,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些不方便。这时,他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用的都不是标准时间。于是他先·写了一篇《新加坡把时间用错了》的文章。意犹未尽,他觉得中国大部分地区用的都不是标准时间,也会给这些人带来不便。在网上一查,发现中国在民国期间就分时区了,而且分为5个时区(东5、6、7、8、9五个时区)。

于是,在2017年,他写了《中国能否三分时区?》一文。建议中国的法定时区“一分为三:斩头去尾,即舍弃东5和9两个时区,分为东、中、西三个时区(即东6、7、8、三个时区。)即:东部的北京时间(东8区,民国时期为中原标准时区);

中部的重庆时间或者成渝时间(东7区,民国时期为陇蜀时区);西部的乌鲁木齐时间(东6区,或者新藏时间。民国时期分为昆仑时区和新藏时区  )。 也可以简称之为: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和西部时间。

  四、四个区划  四方民意

   1.合肥区名

    早在1997年田柏强就写出了《合肥何时有“区名”》一文,首次对合肥市区划进行重新规划并建议新命名区名。文章出知名度最高的公园或建筑等延用为区名。这样,对合肥市东北块命名为──逍遥津区,东南块命名为──包河区,西北块命名为──杏花区,西南块命名为──庐阳区,蜀山镇与新技术开发区命名为──蜀山区,原郊区二环外命名为──常青区,建议合肥全市设立逍遥津、包河、杏花、庐阳、蜀山和常青6个区名。该文在《安徽工人日报》、《决策咨询》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合肥市民政局就此给田柏强写来了感谢信。2002年3月, 合肥市民政局答复田柏强:”关于区名的建议已经采纳实施。对路、桥、巷的名称建议也给予肯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准备实施,并对您对合肥市地名的关心表示感谢。”

田柏强的建议合肥市恢复徽州大道、阜阳路等等建议,也都被采纳了;建议在合肥市设立“皖中经纬碑及广场”的建议,合肥市有关部门答复:因为此建议涉及全省,待向省里汇报后将实施。

    2. 撤销巢湖(地级)

  2011年8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原辖区一分为三,分别划入合马芜三市。田柏强早在七年前的2004年的《安徽工人日报》上公开呼吁把巢湖并入合马芜,文章建议:地级巢湖市降为县级巢湖市并且并入合肥市,庐江县划入合肥市,和县、含山县划入马鞍山市;无为县划入芜湖市。此建议不仅仅在媒体公开发表,而且还通过民建、统战、政协等系统以社情民意形式多次反映。

  3.恢复淮海省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了第26次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等多份文件。在谈到行政区划改革时,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工作总体稳慎有序推进。要加强党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行政区划的重大改革、重要政策、重大调整由党中央研究决策。

 近年来, 有专家学者再次提到“淮海省”的问题。田柏强早在1996年,他就撰写了《淮海经济区--中国潜在的沿海省》一文,提出恢复淮海省的建议。当时安徽省的一位领导看后感叹地说,文章写的很好,我们花几十万元的课题经费,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 网上的淮海省地图与他的建议有所差别,网上新设立的淮海省地图是:以徐州为中心,把江苏4个城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山东4个城市(菏泽市、济宁市、临沂市、枣庄市),安徽3个城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河南省1个市(商丘市),合计12个城市,组成新的淮海省,徐州为省会。与田柏强建议相同的是:恢复淮海省;不同的是:保留安徽、江苏省。保留苏皖或者撤销苏皖各有利弊 。“ 恢复淮海省”的建议,现在看来也有可能“落地”。

  4.  恢复徽州(地级)

  1987年,安徽省的地级徽州地区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地级黄山市”,当时就引起了安徽省上上下下的反对,中央大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都呼吁 :恢复徽州!1999年,田柏强也写了《安徽怎能没徽州》,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一、撤销徽州,一意孤行;二、江(江泽民)胡(胡锦涛)祖籍,均在徽州;三、徽州人物,群星璀璨;四、徽州文化,源远流长;五、四个“黄山”,莫衷一是;六、恢复徽州,人心所向。文章不仅仅在安徽的媒体如《安徽工人报》上发表,还在《决策咨询》《志苑》等媒体上呼吁。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在香港《广角镜》杂志上发表,引起海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五、五篇论文 切中时弊

   在安徽新闻界,田柏强被一些人誉为“学者型记者”,他在写新闻的同时,也写了许多论文,如对教改、粮改,房改、车改等等方面。他写的《粮改的核心是“统”吗?》(原名为“粮改”的命运轨迹、粮食统购十大弊端。)被国家体改委主办的《改革内参》采用。《公车改革的三化、三难与三利》被香港《广角镜》采用,《编译参考》等国内许多报刊转发。为推广汉语拼音的论文《关于名称问题汉语拼音化的思考》被许多语言文字网站转发。针对曾经高考出的作文题《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田柏强写了《人的记忆不可能移植》一文,发表在《安徽工人日报》和《廉政风云》等报刊上,《房改的核心是:管住地价 建好公屋》等文章,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以下5篇。

1.《 十八论身份证 》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4年以来,我国又对身份证实行升级换代 ,对身份证的管理方式、信息含量、编号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田柏强特提出以下十八点建议。如:身份证管理应归民政部门;公民姓名应立法规范;身份证不宜设“有效期”;身份证不能声明作废;号码加X不统一; 身份证应加上指纹识别;身份证费用应由政府埋单等等。本系列评论部分发表在《安徽日报》《人民政协报》《安徽工人日报》《江淮时报》《工商导报》等媒体。《中国记者》等杂志曾经发表《于无新处出新闻——谈身份证系列评论写作体会》。 他的部分建议已经被实施,如身份证上公民的姓名要立法规范、身份证上要加指纹识别、首次办理身份证免费等。 田柏强还希望改的,如身份证管理应该改为民政部门,或者社保部门及卫计委等。对《姓名应加注汉语拼音》《身份证号码加X不统一》也应该尽快实施。姓名应加注汉语拼音是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汉语拼音化的要求。身份证号码取消X也很简单,就是把x作为作废号码,重新再派一个号码就可以了,不存在数字资源不够的情况,如双胞胎、三胞胎都不会出现没有号码的情况。后来田柏强把身份证系列评论写作体会总结出来,发表在《中国记者》杂志上,《于无新处出新闻--身份证系列评论写作体会》。

2.《净化当官心理》

  中国的社科界很多人都知道《净化当官心理》这篇文章,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此文的作者是我们安徽人,更想不到他并非是个理论工作者,而是一名普通记者。而他写的理论文章,许多读者都说写的很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1985年,我国著名的安徽籍学者邓伟志发表了《淡化当官心理》一文,该文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反响,邓认为做官与做学问两者不可兼得,知识分子要想做好学问,就得淡化做官的念头。但在1986年,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引包进城,招标承包在城市改革中兴起,急需一批能人志士挺身而出,因此,当时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上都为这些毛遂自荐者造舆论,认为要《强化当官心理》,认为这种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献身的“抢官当”未必不好。正在淡化与强化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时,田柏强分析了两方面的观点后,很快写出了《净化当官心理》一文,该文1986年6月26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引起社科界的普遍关注,《安徽日报》再次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办的《报刊资料文选》等许多报刊纷纷转载这一观点,认为该观点比较符合中国国情。

3.《亟待提倡人才流动中的“两权分离”》

   面对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1988年,田柏强写出了《亟待提倡人才流动中的“两权分离”》,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才也有所属权(即所在单位)和使用权,(即工作单位),适当将“两权”分开,对人才流动大有好处,即关系在甲单位,工作在乙单位,当时这种现象还很少见,10年后,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在该文中,田柏强提出了人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不属于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观念。就拿1998年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来说,他出生在中国,小学在大陆上过,中学在香港上的,又曾经在台湾工作过,现在是美国籍,你能说他属于哪个国家和地区吗?《亟待提倡人才流动中的两权分离》率先在《开放》杂志发表后,江苏、辽宁等省的人才研究杂志纷纷再次刊登该文,在1988年的安徽省科技论中评比中,该文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并同时被安徽省人才研究会评为一等奖。田柏强说,这是一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却获得了“科技论文”奖,极为少见。田柏强在文章中提出:社会科学是支柱,自然科学是杠杆,没有社会科学这个支柱,即使自然科学是一个“金箍棒”,如果没有支柱它的作用还是等于0。就像再好的演员,如果没有舞台;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土壤,也是等于0。

4. 《教育的异化与出路》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1988年,田柏强在《安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上发表了的长篇论文,《教育的异化与出路》分析了高校的弊端与教育改革的紧迫性。田柏强在文中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与现实的背靠背。即使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然而,不幸的是,这仅为理论上的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所奋斗的目标是:文凭、干部身份、“金饭碗”。于是,大中专毕业证当成了进入干部队伍的“介绍信”、“敲门砖”,大学成了“金饭碗”的“生产基地”,我们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打破干部终身制。改革与教育上的最大“两难”,大学在不断输送旧体制中的“合格干部”,而改革却已在不断地改造这些旧体制中的“合格干部”,教育目的与作用已是南辕北辙,令人不可思议,但它的确存在,而且是愈来愈严重地成了“尾大不掉” 的改革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只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深化改革的路子。田柏强在文章中指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在取消大专院校的统一分配后,高考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高校招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与国家没有什么关系。 他强调:高等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去官场化、去政治化。

5. 《新闻定义再探讨》

   什么是新闻?曾经有多种说法,我国基本上认可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简称陆氏定义)。但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另类"新闻,不是报道新事,而是报道旧事;不是报道事实,而是评论事实, 因此,新闻定义亟待扩大它的涵盖范围。田柏强在《新闻世界》2009年11期上发表了《新闻定义再探讨》的论文。他认为新闻的本质是“用事实说话”,重点是“说话”。文章中,田柏强对新闻定义为:“新闻是作者对事实的新认识,新闻的核心是新认识。新闻的真实是特指本质上的真实,符合客观规律是新闻的本质。”田柏强说,《傻子为啥致信邓小平》一文,事实上是人“炮制”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假新闻”。年广九不识字,怎么会写信呢?表面上看,这封信是“假的”,是捉刀代笔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又是真实的,它反映出个体户感谢党的经济改革的好政策的心情。而《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也是主要根据历史资料写的,没有“新近发生的事实”。

田柏强的许多新闻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一些是历史往事,一些是对事实的认识。如《孙中山的同盟会总部曾设在新加坡》《邓小平曾五次到香港》 都是陈芝麻烂谷子,都在“炒冷饭”。而《巢湖能否并入合马芜》《合肥何时有区名》等文章,就是对事实的新认识。

六、六不总理  光耀中华

“六不总理”李光耀。民国时期,中国出了一个“六不总理”,他就是称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与北洋军阀的其他巨头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一生为官清廉如水,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鸦片)、不喝(酒)、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当今的华人世界中,也出了一个“六不总理”,他就是称之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 李光耀在争取政权及执政期间,基本上做到了 :“不想当皇帝、不搞终身制、不杀政治犯 、不发动战争、不搞个人崇拜、不整人”的“六不”。

所以他也把李光耀称之为“六不总理”。

 七、七秩伏枥  志在千里

    人生确有“第二春”,2012年田柏强退休后,大部分人主要是安度晚年,但是田柏强仍然笔耕不止,仅仅写新加坡的文章就有数十篇:如《中国人对新加坡的N个不了解》《李光耀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破冰者》《新加坡的成功之道-记恩不记仇》《新马分家半世纪回顾》《新加坡政坛为什么超级稳定》《新加坡为什么没有上访的》 《李光耀的第三次哭泣(为蒋经国去世)》《绿叶对根的情意--记新加坡原外交部长杨荣文》《万金油大王的虎豹别墅,“只准华人进入!”》 《冼星海--从新加坡走出来的人民音乐家》《新加坡有一个包公庙》。以及《新马泰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中国把十二时辰划分“错”了?(子时始于0)》《中国应“三分时区”》等等。这些文章一般首发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新加坡眼》《新加坡万事通》《随笔南洋》等媒体上,国内的网站再次纷纷转发,成了“出口转内销”的新闻。

    一些读者想知道田柏强怎么会掌握那么多的新闻资料,田柏强说,这要感谢新加坡的图书馆特别多,各种媒体也很多。一个没有大部分中国县面积大的城市,就有图书馆27座,全亚洲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都在新加坡,媒体多、文化氛围浓厚,为田柏强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田柏强正在写新加坡的总理接班人黄训财,已经写到1-11篇了。

 八、八项建议 化繁为简

   为了简化人类的日常生活,田柏强还写了《化繁为简八个建议》分别为:《单双响报时》《厕所用01》《血型数码化》《取消O血型》《上下午归零》《 方向用数字  环地铁用0》《经纬用奇偶》《时圆“二合一”》等文章,这主要是对全世界的。 八个建议中的《单双响报时》一文,是受到合肥市的大钟楼报时的启发而写的,首发《合肥建设》杂志,《合肥晚报.逍遥津》等转发。时任合肥市人大副主任孔令渊, 曾经批示合肥市电信局实施。电信局答复:在下次维修时考虑更换。

《血型数码化》的建议受到一些网民的好评,田柏强的血型代码与俄罗斯的血型分配方法不谋而合。但是,田柏强设计的血型代码更为科学合理。俄罗斯的血型分配代码是:O型血为1;A型血为2;B型是3;AB型是4。田柏强设计的代码:O型血为0;A型血为1;B型是2;AB型是3;特殊血型是4。英语字母“o”和阿拉伯数字“0”,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通用的,如:2020年,英语可以读成:two o(哦)two o(哦)year(年)。为什么俄罗斯人把“O血型”分配代码为“1”?这里的“O”与“0”是可以通用的,所以田柏强把“O血型”分配代码为“0血型”。有网民认为田柏强的血型代码与俄罗斯的血型分配方法相比较,田柏强设计的血型代码更为科学合理。

《厕所用01》有网民评论,全世界800多个厕所标志,都没有“厕所用01”的标志简单明了。目前世界上的厕所标志,绝大部分都是日本人设计的,每天一个有田柏强设计的好,有人说,田柏强设计的厕所标志,不知道把日本人设计的厕所标志甩了多少条街!

 在中国妇女报的网站上说:用0和1表示女性和男性,《安徽工人日报》记者田柏强建议,用0和1这两个数字标志公共卫生间,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这一方案赋予了数字新的含义,需要宣传、推广,可以消除上述性别歧视。有人认为:0和1在排序上不分先后,可以从0开始,也可以从1开始。而同时排列时,0排在1前面,还可以体现女性优先原则。

  九、九下皖江   情系三桥

    改革开放中,安徽作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田柏强也经常到皖江地区去采访,在汪洋担任铜陵市长时,曾经专门采访了汪洋,写下了《初识汪洋》一文,后来,安徽省组织再就业报道组,当时,田柏强在皖江地区的采访,主要还是傻子瓜子。六顾茅庐访傻子,九下皖江写三桥。 1992年,年广九获释后,身无分文无家可归,暂时住在二儿子年强家里 ,田柏强经常来这里采访,有一次他从合肥乘坐汽车来芜湖,在过江等轮渡时,人必须下车,随身带的物品就放在车上,过江后上车时发现,带的照相机被人偷走了。这时,他充分感到芜湖大桥的重要性,萌发了采写芜湖大桥的想法。

 图为汪副省长会见再就业报到组记者田柏强

 田柏强到了芜湖后,在采访傻子后。由于对芜湖大桥的关心,顺便问了芜湖大桥的建设情况,正好,芜湖市也设立了大桥指挥部,丁庆龙任组长。丁庆龙给他提供了许多建设大桥的资料。回合肥后,他又采访了时任合肥市委书记曾任芜湖市委书记的陈光琳,陈说:当时不论中央来了什么人,我们都向他递交要兴建芜湖大桥的报告,连上级来人都听烦了,但我们还要说。为了查阅芜湖大桥最早的动议,田柏强费了很大的力气,找来了一本《孙中山选集》, 在《建国方略》一文中发现,孙中山在1917年提出修建芜湖大桥的建议。后来 ,他又补充了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等领导人对芜湖大桥的资料。  1992年,田柏强推出了长篇通讯《芜湖大桥上马内幕》, 该文在《安徽工人报》率先推出后,《企业文化报》用两个版刊载,专门加印5000份在芜湖一销而空,后《中国青年报》、《决策咨询》、《志苑》杂志、《安徽消费者报》等都纷纷再次刊登。该文在《安徽工人报》刊登1周后,国务院正式将芜湖大桥立项,有关部门还将此文输入电脑,作为重要资料,长期保存。《安徽经济报》把此文作为教材,在通讯员学习班上讲课用。

    安庆大桥。安庆,是中国东部潜在的交通枢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家在九江修大桥时,田柏强就认为此桥应修在安庆。 1994年,田柏强在《当代建设》杂志和《安徽工人报》、《安庆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安庆长江大桥了望》文中首次提出安庆是中国东西(沿江铁路)南北(京福铁路)的交汇点。必须要建公铁两用大桥。  

    铜陵大桥。《铜陵大桥 超前上马付出的代价》。文章曾经在《安徽工人报》《安徽省情省力》等报刊上发表。后来,田柏强又写了《拍卖大桥给决策者带来的思考》一文,反思铜陵大桥的决策,发表在《决策》2001年第四期上。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是在每天浩瀚都新闻中,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能够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毕竟是极少数,而民建会员、原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田柏强采写的一些新闻,有些作品却载入了历史。

田柏强曾经说过:新闻有三个境界,一是写在纸上,就是变成铅字;二是写在嘴上,人们口口相传;三是写在史上,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第三种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的境界。 田柏强写的一些新闻,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写在史上”这个境界: 他把新闻写进了历史!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