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落实农业农村“两强一增” 加快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者:郭左翔 责任编辑:王建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9299 发布时间:2022-08-03 10:01:27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促进农民收入工作,但与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先发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大规模、集群式的国家级农创中心、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贡献率不高。农机研制生产能力弱,农业机械化覆盖率一般,农业科技装备率、智能化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大中型农业企业总体保有量不高,在国内具重要影响力的大规模、高效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基于以上重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存在的短板,我市农业亩均产值增长动力不足、标准不高,以亩均粮食产值为例,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亩均粮食产值达1500-2000元左右,而我市仅达到900元左右。

今年年初,我省提出实施农业“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简称“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作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举措有利于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强力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应立足市情实际,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快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市“两强一增”行动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举措得法、落地见效,全力提升农业科技应用覆盖率,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农业亩均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打牢基础。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农业科技力量,加快健全完善农业首席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做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力争实现镇村全覆盖。加大对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投入和支持,实施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系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交流,高标准打造“合肥智慧农业谷”。推动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鼓励开展区域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鼓励各类主体打造龙虾、种业、草莓等农业产业网络联合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农业建设,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机制建设。

二是提高农机研发运用水平。梳理摸清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生产方向,强化对农机研发生产使用的政策支持,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大型联合式智能机械投用率。开展农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释放研发创新潜力,鼓励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在农产品深加工、农机装备特别是高精尖、智能化装备领域持续投入,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到乡镇和相关农业企业的农机服务站所。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帮扶力度,抓好农机合作机构主要管理者和一线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农业耕种机械持证上岗率,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三是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方式。开展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粮食绿色种植、化肥农药“双减”,建设规模化优质粮食绿色生产基地,优质专用粮生产进一步提标扩面。着力打造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规模化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提高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支持绿色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支持帮助农业企业品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农业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名优产品。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产融合”,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用”联合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初(粗)加工。

四是多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常态化开展稳就业行动,帮扶农村居民优先本地就业,增加农村居民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实现工资性收入倍增。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全程土地托管模式,加快土地规范流转,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等资产,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三变”改革村全覆盖,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引导,推进县域“小、精、特”产业壮大,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实现转移性收入提升。(该社情民意被合肥市政协采用)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