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7期:关于在全国中学开设农业技术及实践课程学习的建议

点击量:7345 发布时间:2010-03-15 09:27:54

(作者身份: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高级农艺师)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历来是所有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农业劳动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近14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现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则相应降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逐步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同时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有头脑且很灵活的人员已常年在外,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同时国家各项要求用工单位为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购买劳动保险等各项政策,让农村人员看到了可以跳出农村、摆脱繁重的农业劳动的希望,青壮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少,后继的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少之又少,喜爱又精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青年劳动者更是严重缺乏,这为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

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员都十分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邓小平从 政治高度坚定地认为农业发展是解决中国稳定的重要条件,“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还告诫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不要忘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江泽民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其颁发农民奖章的颁奖仪式说: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胡锦涛2008在考察陕西时强调民以食为天。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粮食总是始终是头等大事。所有这些国家领导人关于粮食的精辟论断,都告诉我们,保持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为了粮食,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至今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的态度。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比如,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种粮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等等所有这些政策都基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业生产人口不缺乏的现实中。然而,中国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中国农民历史以来的跳出农门的传统思想,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不务农事的现状,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面临着未来的18亿亩耕地由谁来种植、能否种植好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2004年国家农业发展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经营的纯农业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一兼户)比重趋于下降,非农户和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兼业户(二兼户)比重上升。尽管如此,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一兼户仍占农户总数的较大比重。根据全国农业普查办的调查资料(2004年前),东部地区纯农户占48.4%,中部地区纯农户占63.6%,而西部地区占70.7%,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然而,到2009年的今天,随着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将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在全国平均纯农户所占比率已大大降低了。

200810月《湖北日报》一篇关于《粮食安全扛大梁》的文章描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缺乏劳动能力。此外,头脑活络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留守对象劳动素质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由于无人照料,一场突来的风暴、降温、冰雹,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一批随风而来的虫灾,在一个无人照料的农田,可以把即将收获的水稻全部毁灭。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无力防治,留守人员素质较差、农民不愿防治的现实,政府要想办法、花资金为农民购买机动喷雾器,协助从事农业生产防治。留守人员劳动能力与劳动素质的短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冬闲田增多,湖北省冬闲田从过去的四五百万亩扩大到八九百万亩。荒废的冬闲田,就是荒废的粮食产能。

20079月一篇关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袁月秋的《浙江农业生产者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浙江省的农业生产者主要以50—60岁的男性居多,农业生产者的年龄结构偏太且有后继乏人的趋势。大部分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了从事与非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这种现象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害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我国安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队伍。必将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以上关于湖北和浙江的调查情况,到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

三、我国农业生产者劳动技能的现状

在我国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时因容易找到工作而基本在外务工,而现仍然在从事农业的生产者中年龄较小的从业人员多数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外出较难找到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同时也说明了农业生产领域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的现状对所有劳动者的吸引力都很低。

现有的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学习农技知识基本上还是通过自己的父辈及自己可以接触到的范围内的人群,并通过农业劳动过程中来学习农事操作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升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长期依赖自然积累和前辈传授的方式获得农业生产知识。其知识的局限性、知识传播的范围及速度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者素质提升的质量和速度。这种近乎原始的传播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快速提高。

同时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农村人口,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及外出务工,习惯了工业化的生产,对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对农业生产缺乏感情,更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且父辈的农民因深切感受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和效益低,也大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家务农,总认为在外务工才能挣到钱,才能发家致富。众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脱离农业,涌向城市,对于目前国内的大建设时期,国家的就业压力即已显紧迫,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会出现人口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又无人从事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稳定农业生产者数量、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应该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系统工程,将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与稳定农业生产者队伍相结合考虑,不能因过多地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忽视了农业现代化本身也需要众多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

四、建议

1、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现状和趋势,强化对策研究,防止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出现;

2、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大农业基础投入,通过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来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较收益;

3、在全国初、高中学生中开展农业理论技术和实践课程的普及教育,使未来劳动力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生产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爱好。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