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科学治理采煤沉陷区

点击量:7594 发布时间:2010-03-10 15:22:59

创新体制机制,科学治理采煤沉陷区

 

 

煤炭资源城市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是巨大的。以淮南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审时度势,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大胆创新,果断决策,多措并举解决采煤沉陷区的问题。

   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淮南矿区综合治理方案和省塌办制定的搬迁应急工程方案,保障了矿区社会稳定和煤炭企业发展。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的直属工作部门,为沉陷区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制定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完善了沉陷区治理工作机制;率先制定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有效遏止了沉陷区乱搭乱建和抢建的现象,既保护了群众利益,又减轻了企业负担;率先实施了采煤沉区农民培训就业援助行动,解决沉陷区居民就业问题;率先将落实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列入市级民生工程。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后湖模式”,破解了采煤沉陷区治理难题。正在编制沉陷区土地整治规划和国家重点煤炭基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子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以便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重点项目“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已开工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方式,五年内计划投资105.5亿元,建成大通湿地生态区、洞山生态区、老龙眼水库生态区,把“城市荒地”修建成“山、水、林、居”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我省资源丰富,随着发展的需要,开采量越来越大,沉陷区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且涉及面广,涉及人口众多。以淮南市为例,目前,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18.14万亩,沉陷区内失地农民人口达20万人。根据省发改委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预测:2008年至2010年,淮南矿区新增损失耕地107735亩,搬迁居民73948人。2011年到2015年,新增损失耕地83962亩,搬迁人口59099人;2016年到2025年,新增损失耕地124232亩,搬迁人口89548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治理工作既是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为此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要求有关市政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沉陷区综合治理政策、规划的制定,制度建立,指导、协调、监督检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

 二是推广淮南市“后湖治理模式”,并出台政策,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文化等项目资金向资源型城市搬迁村和沉陷区倾斜,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治理、发展的能力;

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试点,把沉陷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建立健全沉陷区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有关政府考核目标,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市矿协调,督促各级政府和征地企业认真履责,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五是把塌陷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列入省级民生工程。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塌陷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保障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

六是对塌陷区失地农民创业工业园和产业项目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创业。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就业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以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

七是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促进采煤沉陷区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采煤沉陷地治理与科学发展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和煤炭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