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点击量:5491 发布时间:2010-03-10 15:13:45

后危机时代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为此,在后危机时代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9条帮扶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如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等。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三万元人民币(含三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建议实行税收优惠,其应税额减半计征,税率不变。尽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当针对中小企业的需要实施诸如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亏损抵免、再投资退税等措施,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产品出口等活动提供资金资助、贴息贷款和风险担保。同时要适时微调《意见》中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及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幅度,并延长该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要严格落实《意见》中清理、取消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治理乱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对困难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减收社会保险费,缓解企业成本压力,避免企业大规模裁员。

   

   二、制定相对稳定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

   通过有效的财税政策引导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量给予适度补贴;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资债券的发行规模;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节能环保、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的同时,优先保障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在鼓励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同时,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和壮大创业板市场,尽快完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在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的同时,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要壮大风险投资事业,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要鼓励发展民间投资,构建民间投资与创业企业的网络交流平台。在间接融资方面,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并积极做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要加快研究制定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多层次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要创新银行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价标准,鼓励信贷模式及信贷产品创新,尽快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尝试中小企业贴息贷款招标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业税减免等举措。

 

三、积极扩大内需,鼓励政府投资向扶持中小企业和启动民间投资倾斜。

抓住消费升级契机,以财政手段扩大中小企业内需市场,使中小企业能够抓住消费升级契机,不断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农村市场。要推动城镇化进程,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要改革优化税收制度,提高所得税起征点,放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刺激消费需求。继续加大支农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尽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鼓励政府投资向扶持中小企业倾斜,以财政手段扩大中小企业内需市场。

    

   四、建立健全创新利益补偿、风险分摊和产学研合作机制。

   继续建立健全创新的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创新资助强度,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对科技开发基金的用途进行规范管理。要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对创新活动的资助强度,扩大资助范围;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保护创新者利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让企业敢于创新;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开放创新,让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互惠共生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

   

   五、构建创业网络服务系统,加强创业集群建设。当前政府还需进一步将富有创业实践经验、熟悉创业政策的成功创业家及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构建完备的创业基地和创业服务机构,形成创业集群效应,降低创业风险。

   

   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   首先要认真落实既有的鼓励政策,化解民企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行业。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到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中。理顺政商关系,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在这类市场经济中间服务体系的“中观调节”作用。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