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建议

点击量:7230 发布时间:2010-02-25 11:17:55

2008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动员大会以来,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试验区建设速度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建议:

一、重视试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综合配套改革具有综合性和配套性的特征,改革的风险比以往更高,因此应对试验区的顶层规划设计予以高度重视。

(一)在顶层设计中要注重吸纳世界各国自主创新的经验和国内其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高起点谋划,强力推进。

(二)坚持解决合芜蚌三市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全省性共性难题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特别要明确综合配套改革和自主创新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长期战略。

(三)明确试验区建设与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个不同层次战略规划的各自功能定位及相互联系。

(四)在分析其它省(市)申报自主创新试验区优劣势的基础之上,明确我省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和宣传重点,力争得到广泛认同,进而早日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五)建立试验区建设政策协调机制,防止政策间冲突和作用的相互抵消。

二、重视试验区一体化建设

目前试验区三市基本上各自依托本市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来设计创新项目,共享性创新平台和技术设施建设不足。为此,三市应当突出加强一体化建设。

(一)试验区建设规划的一体化。明确各自的创新优势与特色,制定统一而又有所分工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

(二)研发平台的一体化。整合区内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确定联合攻关项目和重点创新领域,形成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研发创新共享平台。

(三)创新产业的一体化。明确各城市创新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内各类创新产业集群式发展新路径。

(四)创新支撑平台的一体化。建设拥有开放的信息、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轮流组织创新要素对接、开发项目推介、发展论坛、学术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

三、重视催生试验区建设的动力

目前试验区建设,存在重自主创新、轻综合配套,重“六大工程”、轻“六项改革”,重项目建设、轻机制体制创新的倾向。综合配套改革动力不足,影响试验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和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开展。

(一)重视综合配套改革对自主创新的保障作用。同时,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差异。

(二)培养多元动力主体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三)扩大地方政府改革试验的自主决策权,赋予并尊重地方政府在试验区建设中的先行先试的“试错权”。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制度。不仅要褒奖改革成功者,也要容忍改革的失败者。

四、重视试验区建设经验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一)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增长极,辐射效应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和传导,这将有利于发挥试验区对整个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当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培育有利于制度传导和扩散的环境,以便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鼓励试验区周边地区城市和企业参与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大力营造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环境,积极培育承接机制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的氛围。

五、重视试验区建设效果的评价机制

对试验区建设的评价不能简单延续过去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评价标准。除了建立日常性的跟踪检查机制外,建议:

(一)建立政策衔接及配套实施机制。注重研究政策的时效性和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机制,尽量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及实施效果。

(二)建立试验区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对试验区的建设总体成效、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机制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政府官员的政绩等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六、重视试验区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一)鼓励理论工作者勇于做创新文化的先行者,成为解放思想的宣传者;要在“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多研究,给改革实践以理论支撑。

(二)在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成员中要吸纳高校学者、科技专家、企业精英参加,使试验区建设能广纳良言,科学决策。

(三)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试验区创新氛围的教育和传播、试验区建设专题研讨和成就宣传等活动。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