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散 记

作者:胡永武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6169 发布时间:2022-04-07 16:01:42

今年春节期间在边城旅游时,我就已经决定要将此次边城之行记录下来,不写出来如鲠在喉。回蚌后工作的间隙,这个想法欲加强烈。起初我把这篇散文起名叫“亲近边城”,或叫“感受边城”。直到上个周末,我到光彩的晓芸书社买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毅然将这篇文章定名为《边城散记》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篇语。

文坛巨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写的是茶峒。老先生名著《边城》问世后,边城茶峒已成为一个著名的世界性品牌。

茶峒边城位于湘、渝、黔三省市交界处,为湘楚西南门户。西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和贵州省松桃县雅架镇隔河相望。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西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湘、渝、黔三省市边区重要的交通中心,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有“三峰标楚蜀,一水隔川黔”之说。沈从文书中描写的边城,那时还是山城雄峙,城垣逶迤,船只穿梭,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由于茶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兵家必争要塞。在清朝嘉庆七年,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残兵败将就是经过这里逃往四川的;解放战争时期,刘邓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乘胜前进,也是从这里长驱直入大西南的。

边城茶峒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二野指挥部,清政府在边城设置的协台及练兵校场。沈从文写《边城》时,由于财力紧张,河面上没有桥,《边城》里写道:“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现在,在渡口的上方新建了洪茶大桥,来往渝东、黔东和湘西的车辆都通过大桥畅行。但仍有许多行人从渝东往返湘西还是通过渡船来往比较方便和快捷。在河对面又新建了翠翠公园,以及三不管岛酒店,供游客休憩游玩。如今的茶峒,还保留着江边的石砌老码头,古老的石板街以及沿河的吊脚楼。整个老街古朴林立,依山傍水,隐隐可见曾经的繁华。

听当地人介绍,如今茶峒还是老习惯,每逢农历五、十赶集,叫赶"边边场"。早上八、九点钟,三省边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汇集。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像节日出门做客似的,经过收拾打扮,特别是青年妇人,一律盛装,胸前的银饰和耳上的大耳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中午时分,集市进入高潮。这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耍把戏,炸糍粑、米豆腐应有尽有,大汤锅沸腾翻滚。男女老少围拢周边,手捧大碗满头大汗吃辣椒米粉。茶峒的"边边场"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里,潇湘楚韵,苗族手艺和巴蜀文化相互包容,多民族传统节会热闹非凡,“鸡鸣三省”,白塔、碾坊,碧溪岨,老码头,拉拉渡,顺顺吊脚楼,一一完美再现了书里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他是继胡适、林语堂之后的中国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也正是因为“边城”将茶峒推向了世界,无数青年男女都向往这段清纯凄美的山水边城爱情故事。

据我所知,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让凤凰古城名扬天下,成为文人、艺术工作者最喜欢去寻找创作灵感的地方,也让无数旅游爱好者将凤凰列为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凤凰是沈先生的故乡,很多人误以为小说中的边城就是凤凰古城。我们一行本来是直奔芙蓉镇去的,因同行的其他人没去过凤凰古城,所以我们也是先去了凤凰古城,在游览了沱江两岸旖旎风光后,我提议大家一起去沈从文故居看看。我们顺着热闹的古城老街,一路问询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巷,终于找到了“沈从文故居”,一行人中只有我这个“文艺老青年”买票进去一一参观拜谒了沈老先生的故居,临出门时花36元买了一本他的《边城》。我们一行人汇合后,我有些失落,前面古街店铺林立,游人比肩接踵。而沈老先生的故居门前,参观的人寥若晨星,与前面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不禁感叹,也许文人就该在这方水土中闹中取静吧。

另一位同行人却不以为然,她说,要是宋祖英的老家,保证参观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湘西芙蓉镇,它也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因为电影《芙蓉镇》才使这个原来叫“王村”的古镇蜚声中外。我们在游玩了“挂在瀑布上的古镇”,品尝了刘晓庆米豆腐后,本来要趁高速假期免费返程的,因为我坚持要去边城茶峒看看,大家也都尊重我,就一同前往了。

我们走的是湖南最美公路,经过了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的里耶古

镇后赶往茶峒的。当天,我们一行冒雨在蜿蜒的山路上驱车几小时才到达边城茶峒,那时已近傍晚,我们就下榻在清水河边的翠翠客栈。听客栈老板说,旅游旺季,在这里经常能够碰到外国人,他们也是追寻沈从文的《边城》来的。客栈边上的清水河是酉水的一个分支,从边城穿城而过,酉水是茶峒的灵魂,好像芙蓉镇、里耶镇都有酉水流过。我们顾不上休息就沿着河边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走进边城的雨雪里。可惜,清水河对面翠翠公园里正在施工,白色的翠翠雕塑和狗的全身像,孤零零地竖立在沙滩上,对面半山腰上的白塔仍在,边上的清水河汩汩的流淌着,仿佛向人们叙说多年前的往事。

边城,这个茶峒小镇,我在三十多年前上学时就读过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可以说三十多年的情结,今天来到此地得以释怀,心潮澎湃。虽然已是寒冷的冬季,而且还下着雨加雪,我的火热的心潮仍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

我们的晚餐也是在河边的翠翠鱼馆吃的,餐馆里并没有能够吃掉翠翠的大鲤鱼,也没有见到烧鸭子。我们特意烧了一份船工才从河里打上来的汪丫鱼,当地叫做黄辣丁。饭店烧制的确实美味可餐,同行的都赞不绝口,难以忘怀。席间,因为爱好文学者寥寥,他们只能听我介绍茶峒边城,侃侃文学大师沈从文。在谈笑抒情中,我努力寻觅碰撞灵感,使思绪驻足在心灵驿站,呼吸着山城水乡的清新。实际上我又怎能妄议沈从文写作边城的心境,和这块美丽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呢。

当晚,雨加雪整整下了一夜。夜深了,我在酒店里看着从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处买来的《边城》,它以怎样的文学魅力吸引和感染着一代代人,让人魂牵梦绕。沈从文的笔是彩色的,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了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曾读过沈从文的《长河》、《湘西》、《湘行散记》等著作,他一片深情地把湘西一带的民情风俗和土家人的善良朴实,写得真实又绚丽。他也只用普通的形式,却使人诗意的感动,娓娓道来的语言,却带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笔就像这吊脚楼边上的酉水河清新自然。我想,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沈从文,使他名噪文坛,还是沈从文成就了茶峒。但不管怎样,有了沈从文,这荒远的边城才走近了我们;有了沈从文,把芸芸众生从遥远的大城市拉倒了边城;有了沈从文,茶峒才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似乎还飘着雪花。我想这雨滴可能是翠翠相思的泪水,飘舞的雪花仿佛翠翠美好的期冀。现在的吊脚楼再也听不到月光下飘来的渔歌,只能回味着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次日清晨,我拉开窗帘,透过玻璃就看到对面翠翠的雕塑只露着颈项和头部,其余部分均被一层薄雾笼罩着,宛若为翠翠披上了一层薄纱,或许这就是翠翠纯洁无暇、质朴柔美的显现。

看到此景,我急忙拿起相机,扛上三脚架,迫不及待地冲到楼下,来到河边,将这些美景一一摄入镜头。此时清水河的河面被一层白雾笼罩着,昨天看到的挖掘机和其他施工器械都被掩埋在晨雾里。河边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民俗也一片沉寂,更显得宁静而祥和。我很自然地远眺耸立在对面半山腰上的白塔,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周围的绿树也披上了薄薄的一层白雪,与这周边的环境十分和谐。殊不知,在这里曾有过多样的文化情怀,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篇章。

我们沿着绿丝带似的河流逆流而上,来到茶峒的老码头,身后的山崖上就刻着“边城”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眼前的酉水河水质极为清纯。"酉"古通"酒",以酉名之,足见此水能醉倒八方来客。我久久伫立酉水岸畔,任凭雨点打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如无数大大小小的珍珠在跳跃,使人想起沈从文许多作品中对水的描写。我还想起端午龙舟上,岳云二老头扎红巾呐喊助威的场面是何等壮观,使得住在白塔边小木屋里的翠翠和爷爷都能听到赛龙舟的锣鼓声。河对岸便是重庆洪安,我们每人只花两元钱坐上“拉拉渡”,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了翠翠和小黄狗。这个渡船是不用船桨和橹的,两岸拉起钢索绳缆,渡船系在钢绳上,只用专做的木头卡在钢索上,一拉船一行,拉拉行行就到了。我们只需几分钟就过河来到了重庆洪安,街道两边也都是“翠翠鱼馆”和“一口吃三省”饭店。我们通过拉拉渡口再往上走,就看到二野的指挥部,当年的复兴银行。这里的古街墙壁上,用连环画的形式将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故事都画在墙壁上,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边城》电影里的,真正让大众感受了《边城》的影响力。

沈从文的《边城》书的封面上写道:湘西的人,如翠翠,可爱、质朴;湘西的风光,如茶峒,明净、秀丽;湘西的故事,如《边城》,凄美、动听。边城,我来了。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