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

——当年老三届毕业生给新时代青年的寄语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8395 发布时间:2022-03-30 16:32:37

我们是老三届。

我们曾经也大都戴过红领巾、佩戴过共青团徽章。和你们今天的青年一样,意气奋发,充满青春的活力,怀着对幸福生活渴望的憧憬。

如今,古稀之年的我们大都退休,领取养老金,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然后,我要真切地告诉今天的青年朋友们,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青年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的这一最高指示,令全国为之沸腾。

那时,这条主席语录,几乎人人会背,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

1968年全国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共六届学生,后来被统称为“老三届”,一刀切,全部前往农村。此后十年间,陆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安家落户。那一年,我们老三届的六届毕业生,分别是15、16、17、18、19、20岁,我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广阔天地。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苍海一粟。我属蚌埠第六中学一九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命运使之然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赶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我成了全国当年首批260万“老插”中的一员。

1968年冬天,我15岁,脚穿33码的鞋子。似乎由于营养不良,我属晚长,体检登记表上真实地记录着,身高1米33,时年不满16周岁,尚未达到插队落户规定的年龄标准。年龄不够,我是背着家人,自己偷偷摸摸地拿着黄皮硬壳子的户口本,雄纠纠气昂昂独自去青年街道派出所迁的户口。

我去迁户口那天,中区青年街道派出所的男性户籍民警见了我,竟面露惊讶之色,结结巴巴地问道:“迁户口,你,你这是为谁迁户口?啊。”

“我为我!”我挺胸凸腹,很自豪。

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老人家最高指示的感召力,如今是感觉不到了,可在当时,几乎所有刚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们,无不为之激动过,为之热血沸腾过。

这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

迁过户口和粮油关系,身穿警服态度和蔼的户籍员便将几张花花绿绿的票证卷在一纸迁移证中,隔桌递给我,并好心地叮嘱道:“别拿丢了!”

我记得很清楚,一张票证,在淮河路手工业管理局楼下的知青供应点的小窗口,可凭票购买一双黑色的胶底劳保鞋,另有一张票证则代替布票使用,买了一丈四尺窄窄的暗红色的细条格子的再生老粗布,两幅拼接,可做一床小被里子。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母亲得知我私下里自己迁了户口,生米做成了熟饭,背地里流了几次泪,可终究拗不过痴情难改的我,只得为我准备了极其简单的行装,就用那一丈四尺老粗布拼接,套了一床四斤重的薄被子,这,便是我15岁那年离家插队之时的全副家当。而我插队的生产队,满目皆是泥皮土墙茅草屋,连一块砖、一片瓦都没有,赤贫。

时过境迁。青春无悔。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那一代老三届,早近过古稀。我们胸前佩戴的,则是镰刀铁锤交叉熠熠闪亮的党徽。

幸福从何而来?得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付出。

2021年,建党百年之时,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富强繁荣的中国正在快速崛起。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分享青春故事,寄语青年构想。

新时代的青年,理应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行动,创新的思路,乘势而上、传承奋斗,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迎接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