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欣赏书画

作者:邵穆新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721 发布时间:2022-03-07 09:13:2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学习书法、绘画艺术蔚然成风,各类组织举办的书法展、画展也如雨后春笋。

对于普通观众,看书法‘绘画’展览很可能一晃而过,凭感觉看个大概,并不知道好的好在哪,为什么这样作品能被选中?普通观众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这种欣赏的方式其实就是线性的思维方式,很片面不深入。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山水画,一般来说,工笔山水比较容易看懂,因为他描绘的都比较真实。但是一般的写意中国画有时就不那么好理解。

恰好,由蚌埠市总工会主办、市职工服务中心承办了四节课时《学会欣赏书画》公益培训班,欣然报名学习。

讲座的老师是蚌埠市书画院专职画家马科老师,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安徽省美协会员。

四节课的内容充实、完整、易懂,老师按照历史朝代讲解山水画、人物画的赏析,各朝代的艺术特征。讲解各朝代画作名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

从而我们了解到中国画的气韵美、 意境美、笔墨美、诗合美。

中国画的章法、笔墨、气韵、气势、意境、疏密、虚实、开合、画的诗画、书画、题款及印章、留白。

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一、“全景式”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二、平远、横向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三、纪游组合式以手卷形制为主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四、特写边角式的山水构图方式意境营造

元代山水画在历代中成就颇为突出,老师重点给我们讲解了它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笔墨简淡天真

元代文人的绘画风格,以简约平和,追求纯粹为主,日趋发展至成熟阶段。自赵孟开始,画风日益呈现出“简率”的特色。

     在元代山水画中,表达出对率真平淡风格的极致追求。虽说沈括等人认可并评价了董源笔下江南山水的率性纯粹,但在宋代,对平淡天然风格的董源山水画,则持一定的保留意见。在郭若虚看来,画作风格以关、李和范著称,而董源仅仅是精通山水,远不如王维和李思训。以雄壮风格而著称的三家山水,不再成为元代的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对象。

(二)以书入画,以墨写情

      “以书人画”是元代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一说,认为绘画要“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到了元代,赵孟颗将这一理论推到顶点,主张重气韵求自然,提古意,并身体力行,丰富了书法用笔的技法,开创了新领域。他在《枯木竹石图》题跋上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此图中,赵孟颗以新的美学观念、高深的书法修养表现笔的视觉效果。画面高逸、静穆、温和,暗合了元代文人画家中庸、高逸、文雅的心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元代绘画在赵孟频“以书人画”这一审美理念下拉开序幕,直接承其衣钵的就是“元四家”。“元四家”作画特点各不相同,但审美思想深受赵孟颗影响,体现在追求主体情感的表达,讲究书法意味。

(三)重神轻形,抒情写意

 元代社会士人阶层的在历代文人群体中是少见的,文人成了绘画的主体。文人画家将客观的山川景物融化为内心情绪的想象化符号,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抒发自己感情,绘画己经完全成为他们渲泄个人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如张彦远所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

     抒情写意是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元代的兴盛并非偶然。元初赵孟频“以书入画”推动了绘画的表现性与写意性的蓬勃发展。元代绘画的重点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通过笔墨的意趣来表达主观的心绪观念。 两宋,画家追求形似、景真,而由宋至元,山水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求真到重心境表现的变化。所谓求真就是将绘画的重点放在山水本身的形态上,以巧妙地表现出山水自然的地域特征、形态为佳,画家的主观情绪是隐而不显的,表达山水的韵味是主要的。

元代的山水画则将重点放在画家精神意志的表达上,通过“不似之似”的表现,将山水的外在形态、神韵与画家的主观情感综合体现。元代画家大都强调重神、求意的绘画思想,注重“意趣”的追求和表达。元代山水画家并没有因强调“重神轻形”而疏忽对物象形似的把握,而是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不似之似”即“得其神似,而形似在其间矣”。形似是手段,神似是目的。

最后一节课老师带着我们去了解书法的起源及历代书法名人的作品,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书法字帖,让学员对书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短暂而系统的学习,大家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味有了一定的提升,相信今后如果再看书画展览,我们不会再像盲人摸象,体会不到艺术的感染力,当你被一幅书画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时,或许就是你在某种层面上和创作者的相通,真正的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了。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