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2021年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9月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提出要坚守“一个定位”,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三个目标”。其中第三个目标就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因此,抢抓北交所设立的机遇,通过培育并积极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从而发挥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做事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一、我市的现状
2021年,我市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累计239家;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居全省第6位,累计193家,居全省第8位。2021年以来,新培育芯动联科、高华电子等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宏业药业、银锐科技等7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4位。华特科技、维佳复合材料等5家企业获评2021年省高成长型小微企业。雪郎生物、双环电子、天成包装等5家企业获国家重点“小巨人”1000余万元支持,连续3年分年度支持。借力“专精特新”品牌作用,推动壹石通科创板上市,凤凰滤清器、佳先股份北交所首发上市。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专精特新中小企培育方面在全省的位次高于GDP位次,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层级不高,整体协调不够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因而各级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专门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畅通各个环节,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机制,以政府名义出台文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至于部门之间如何协调,缺乏层级更高的工作机制。
(二)激励机制守旧,不能深入企业深层次关切
从目前我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实施奖励和补贴政策以及减税降费等传统手段,虽然对企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小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对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与产业链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是确保其健康发展壮大成“小巨人”的关键。
(三)公共服务智能化不够,主动服务能力欠缺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通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迭代,通过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人工智能服务提供更为主动和精准的公共政策,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并提高服务的精准化程度。但从目前我们的调研来看,我市缺乏这种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而过度依赖传统的人工服务,导致了主动服务能力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链长、链主”相协调的“九个一”双链工作机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必需依赖产业链才能发展壮大成小巨人,因而应该产业链上下功夫,构建“双链制”。作为链主的政府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积极谋划构建“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的“九个一”机制。
(二)撮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巩固的技术经济联系
改变过去以各种手段和工具奖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做法,转向更加注重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建立与大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机制。另一方面,主动建立各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区,引导形成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这自然就会引来一些大企业的关注,并形成纵向联合。
(三)推动智能化的政策服务匹配,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要资金扶持,更需要政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支持。为此应强化政府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模式,转等待企业找上门来服务为主动服务模式:一方面大力建设无纸化、非接触式企业网上申报系统,另一方面力推政策计算器服务,从中小企业进驻园区起,就根据企业特性和要求,进行智能化的政策匹配,将符合企业的优惠政策精准推送给企业,并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类申报服务。通过这种主动服务,政府可以积累大量的企业服务大数据,据此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征信、技术转让、信息交换、研发合作、大中小企业配套融通等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