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论当年事 却话狼烟四起时

——《1937,延安对话》读后感

作者:庄宁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23267 发布时间:2021-11-29 10:37:13

193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 国共两党在庐山进行谈判 ;这一年, “七七卢沟桥事变”引发了全民族抗战;这一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这一年, 新四军正式组建;这一年,日军攻陷了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中国大地烽烟四起,内忧外患,就在这重大事件频发的历史阵痛期、转折点,美国青年学者毕森一行四人开着一辆行将报废的老吉普车,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防线,克服了盛夏河流水涨,交通困难的障碍,亲赴陕北延安,对中国的共产主义现状实地考察, 写下来《一九三七年六月在延安:与共产党的领袖们的会谈》一书。

毕森 ,这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东亚研究领域硕士学位的美国青年,1924——1928年曾以传教士身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并停留了五年之久。在亲历见闻中,毕森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表现出狂热的情感,也从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转变成坚定的无神论者。1937年毕森又以“美国外交政策协会”远东问题专家的身份再次来到这古老的华夏大地,他在卢沟桥事变前夕,闪电式的造访延安,在窑洞里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深入访谈,短短数日的延安之行,也在这位美国学者的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甚至此后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国内实行麦卡锡主义,对左派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和排挤,毕森和另一位同去延安的汉学家欧文,被扣上了“中国共产党同情者”的帽子,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是在毕森的垂暮之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后,才重见天日。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将80年前那两本铅笔记录的《延安笔记》,定名为《1937,延安对话》,于2021年6月23日正式推出。

而今,历史烟云早已消散,近百年前的前尘往事已成定局,当我们时隔八十多年后翻阅此书,惊奇地发现这本书有着超乎时代的真知灼见,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当时中国革命乃至整个世界革命的局势仍是扑朔迷离,毛泽东在访谈中却已清晰预见了中国革命将取得全面的胜利,“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也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革命是必须的,也是必将会发生的”“在民主共和制建立起来之后,争取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将成为下一步任务。中国不可能成为帝国主义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未来首先是民主共和制,第二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此言论可谓穿越历史,振聋发聩。 

书中还有当时拍摄的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因渭河涨水陷入泥潭中需当地村民们赤身在泥浆中拖行的老吉普车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陋教室上“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标语;窑洞旁年轻腼腆的司号员;延安宝塔下的室外演讲, 还有延安四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的合影。照片中毛泽东气定神闲,周恩来目光睿智,博古笑容开朗,朱德双手叉腰而站,颇有大将风范。伟人的风采皆可略见一斑。毕森对毛泽东的印象尤为深刻,毛泽东当时才四十出头“显示出年轻小伙一般的气质来。不知为何,他的种种优点和魅力完美得融为一体,再加上他深邃的思想,谨慎的态度,竟让人感到一种高深莫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谈笑风生、潇洒自如,却依然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鲜明如初”。和毕森一起来到延安的汽车机械师瑞典青年艾飞当时就说“我曾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富商、军阀、知识分子、国民党高官。但毛泽东却是我见过的唯一能够统一全中国的人”。艾克这位在中国大地流浪多年桀骜不驯的年轻人,走南闯北,阅人无数,作为老吉普车的驾驶员和毕森一起来到延安,在历史长河里匆匆一现便沉没人海再也无从打捞的小人物,却因对毛泽东未来的精准预言,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是毕森和延安领袖们访谈笔记,也是毕森对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深入体会 ;不仅是史海沉钩的往事记载 ,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延安四日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和震撼,“除却插在朱德或周恩来上衣胸前口袋里的那支钢笔,你几乎看不到任何等级上的标志”“自尊与高贵,俯拾皆是”“观看文艺演出时,领袖与其他人一样,皆为普通观众”......还有在延安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尽管教师和宿舍简陋,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却是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团体,学员们成熟老练、遵守纪律、热情开朗。由于书籍严重匮乏,授课多以集体讨论为主,毛泽东、朱德和其他领导人也分担大量的授课任务。 在毕森的笔下,我们感受到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势不可当的斗志。

“延安有着一群人,他们的胸中,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民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大家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带来的充实感。”“吸引了无数追求自由和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子,从中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到那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正如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在序言中所言“它真实地记录下美方时势研究人员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一刻,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关头,所做的重要政治宣示;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的那一刻,所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而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翻开这本以外国人视角讲述的中国革命故事,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我们看到了在当时极为艰苦贫困的环境下,延安,这块革命圣地仍迸发这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看到了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卓越不凡的领袖气质和前瞻性、判断力。这本西方学者以自身的亲历见闻写下的延安笔记,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有力证明,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重要见证。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