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民建合肥市委厚厚的《议政录》,许多熟悉的字眼跳入眼帘,让我倍感亲切,回味无穷。担任市政协委员近十年来,同时作为民建合肥市参政议政工委会主任的我,见证了市民建的调研过程和议政成果,也感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那是一个带着责任和奉献、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幸福之旅。
首份提案谈“提案”
去年有消息说,湖北省建始县政协经与县人民政府协商,县政协不再在全会上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而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向全会报告提案办理情况。勾起我7年前的履职回忆。
2013年1月5日,我作为市政协新委员第一次参加政协全会。在民建界别分组讨论政协两个报告时,我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提案报告不应唱独角戏——建议政府向政协会议作提案办理情况报告。在委员们的鼓励下,写成提案提交会议。当年1月16日,《人民政协报》对此做了报道,让我第一次有了政协委员的成就感。
与当年相比,形势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事业有了一系列新的论述,我们对政协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去年我又对老提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再次提交市政协。上海政协头条、湖南政协云媒、河南政协公众号及省内外媒体予以报道给予关注。
念好调研“三句经”
“从市级层面看,调研的过程就是‘研究宏观、了解微观、思考中观’的过程,即找出上级宏观政策与基层微观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向中观即市委、市政府提出相关调整对策。” 这是我对党派调研和参政议政的个人见解。
2013年5月的一天,市民建主委张怀科率调研组来到我市第一个家庭农场——庐江县潘友英家庭农场。关于家庭农场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市民建组织对全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研。在对中央文件的学习和搜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深入农村调研后发现,基层对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中央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户简单地理解为,家庭农场就是规模较大的种粮大户。甚至当时正在合肥调研的农业部调查组也称“承包农户本身就是家庭农场,只是其规模小而已,同时又是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就是承包大户的升级版和规范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家庭农场比种粮大户,不仅是规模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的提升。基于这种观点提出的等一系列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对上级政策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
寻找热点中的“冷点”
热点往往也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关注热点切不可隔靴挠痒人云亦云。我们的方法是从不同视角去发现问题,寻找热点中的“冷点”。
区划调整后,环巢湖旅游成为了政协委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民建市委连续四年跟踪调研,形成了《将环巢湖旅游打造成我省旅游产业链上的一颗靓丽明珠》《关于实施“旅游名市”战略的建议》《关于统筹建设“环巢湖旅游文化画廊”的建议》《“十三五”期间环巢湖旅游要突出核心景区建设》等一系列调研成果。
2015年,环湖大道全线贯通开启了环巢湖旅游新阶段。在环巢湖旅游需要向纵深拓展的节点上,市委提出了“环湖十二镇”建设议题。我们认为,“环湖十二镇”不单单是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应当提升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在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后,提出了“高起点统筹规划‘环湖十二镇’建设,推进环巢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统筹规划上注重创新与特色,产业支撑上推进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环境保护上加强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风格设计上强调统一性兼顾差异化,推进措施上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等5个方面16条建议。该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批示有关部门“抓紧落实”。12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协商办理,有力地推进了“环湖十二镇”的建设步伐。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拓展延伸,形成了《关于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议》,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的批示。
深耕方能出精品
2018年,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后不久,如何谋划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市民建的重要关注点。在合肥市人大副主任、民建省委副主委、合肥市委主委张怀科带领下,调研组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先后到科学岛、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以及几个开发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我们参观了同步辐射实验室、量子实验室、机器人研发中心……这些世界顶尖科学研究是令人震撼的。合肥为什么拥有基础科学研究强劲的火车头,却难以带动科技产业的列车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两者之间缺少有力链接。基础研究带动力要经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多层级,层层传导到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薄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将提供契机,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因此提出,在大科学装置群和基础科研园区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布局应用基础研究这一中间环节,搭建与大科学装置群和基础科研方向一致、领域关联的应用研究平台。
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肩负着国家重大创新使命,必然要参与国际竞争。走国际化道路是合肥的现实选择。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合肥的国际化指标还是相当大的差距。国际化是全方位的,政府应该从何入手?我们提出从6个方面突破。这个报告在市有关部门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在此之后,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又进行不断的拓展和深挖。形成了《关于滨湖科学城空间布局的三点建议》《关于打造合肥高技术服务业“人才特区”的建议》《关于加快环巢湖科技走廊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滨湖科学城产业技术平台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蜀西科技小镇建设的建议》等多项成果。其中《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滨湖科学城人才高地》调研报告入选《求是》与安徽省委联合举办的“新时代发展论坛”。关于“将市场因素纳入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在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试行)》中得到体现。《关于建设滨湖科学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提案》获得采纳,目前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