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保障技术型人才供给

点击量:7570 发布时间:2009-12-10 10:03:57


淮南葛昕厂、马鞍山蒋宗和、黄山市委 民建铜陵五支部
(本文为多人多单位写后合篇。个人作者有:
葛昕厂:安徽金大陆集团董事长、安徽省委员会委员;民建安徽省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淮南市委员会副主委;高级经济师
蒋宗和:民建马鞍山市专职副主委)

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在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曾经历一个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队伍,主要形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专深型”人才,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经济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也相当重视。英国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陆续开办了机械工人学院,专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标准,紧跟技术发展步伐迅速做出反应;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高等职业教育趋于个性化与体系化。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一、目前我国技术型人才匮乏现状:
   权威部门2004年在40个城市调查显示,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大面积短缺,正在让“中国制造”面临严峻挑战。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短缺的情况更是令人忧虑。江苏无锡去年第二季度制造业企业登记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却没有一个人应聘。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上海,这个比例也只有9.4%。广东省最近对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306家企业的调查发现,有128家企业急需招聘技术工人1.8万名,而应聘人员中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却相当少。此外,调查还表明,熟练工和技校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不论性别,都十分抢手。
    二、原因分析:
    1、现行教育体制的单一。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兴起挂牌升格风,都喜欢把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学府,却忽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现在的怪现象是,社会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同时,一些高校对专业及课程设置也很盲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业占58.5%,比例在20—50%之间的企业占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占14.6%。
    3、没有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
    4、由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及一段时间内社会,注重学历教育轻视了技能教育。
    5、技术工人的身份和待遇一直不高是导致目前阶段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社会因素,现在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根本没法与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比,同样从学校毕业,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辈子。就算是磨成了高级技工,你的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往往还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这种社会现象是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当技术工人的主要社会原因。
    三、对加大力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建议:
1、 建议各级政府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鼓励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加强职业院校共享平台的建设和重点专业的建设。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并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按标准投入经费。金融机构要以信贷方式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贷款贴息。
2、 加大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助学力度 。目前农村学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约占80%,2007年秋季以来,中央财政专项加地方配套,每年资助1600多万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面达90%。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连续资助两年。2008年秋季起国家还对生源地震重灾区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行免除学费和给予生活费补贴政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免费教育。
3、 加速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劳动保障、人事、教育以及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强指导、提供方便。要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专业,学生技能鉴定可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避免重复考核。要根据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劳动用工和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课程体系。                                
4、 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建立优秀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将技能人才与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对待,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认定其相应的职业资格。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
5、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现代企业里的员工仅靠 “一次性”教育是不够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很多在岗工程师,因为知识老化没有及时更新,有逐渐被淘汰出局危险,如果不加强继续教育人才就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贬值,从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企业应该担负起培训员工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拿出专项经费用于职工继续教育,应把不断提高员工能力加强继续教育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6、 校企联办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培养技术人才。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存在着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的情况,以至于学生离开学校后不能很快上岗。企业直接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不可能很快进入岗位角色;通过学校和企业接轨,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7、 增加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须接受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否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使农民工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是农民的问题,也是企业、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将农民工培训为技能型产业工人,满足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大量初级技能型工人队伍。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