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点击量:5524 发布时间:2009-12-10 10:00:58

(作者身份:安庆市财政局公务员)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全国掀起了支农强农惠农的新高潮,三农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一)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表现为城乡差距, 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民纯收入的3倍,这与2000年相比并未得到改善。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从耕地利用情况看,我国人均耕地仅0.11公顷,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耕地匮乏分散,社会化非常低。从农业投资来看,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大量资金,但农业风险大、比较效益低,难以聚集社会资金,在土地分散经营和产权不明晰情况下,农民进行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愿望十分有限,农村引不来系统外的优质资源,系统内的优质资源也留不住,这是制约三农长期的内在因素。

(三)政府对农业投入仍显不足。,政府,近几年来涉农投入的绝对数很大,但按人均计算就显得小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分税制造成地方收支矛盾尖锐,只能以救急和保运转为主,加上农业对财税贡献率几乎为零,重工轻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

(四)涉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由于实行财政省管县,省管得太宽管不了,市级缺乏权能不愿管,出现了监管真空;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往往滞拨、挪用资金,或各方面都撒点资金,但都留有缺口,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质量和资金引导效应;农村依赖思想抬头,政府与农民难以互动,工程后续养护成了难题;投入分散,管理难度和成本居高不下,以农民补贴为例,2008年通过一卡通发放的项目增加到31大类54项,每项涉及千家万户近二十个环节,一些专项补贴成了生活补贴,发挥不了政策效益;涉农资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无法发挥整体效益。

(五)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城乡相互封闭、自我循环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仍未打破;农村一产占比高,二、三产业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多,成本高;农业结构调整和品种改良缓慢,农资价格猛涨、品质良莠不齐;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未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和对抗坑农害农行为的制约机制;农业科研及推广目标单一,成果转化慢,与生产脱节;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弱,产能低,与农民利益关联不紧;农村金融机构单一,贷款环节多,利率高,农业利润低,缺乏有效抵押物,整个农村融资困难。

增强三农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要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投入的三个“大幅度提高”落到工作实处,在当前体制下,欠发达地区支农支出应全部由中央和省级承担,尽量取消市县配套。针对市县财力不足,应积极呼吁调整现行分税制,改变市县财力虚弱的现状,使市县有能力承担支农义务,否则,有的规定只能是一纸空文。

二要进一步理清支农思路。支农渠道多,项目分散,效益不高,迫切需要理清思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支持农业的水平还受经济发展的很大制约,要把政府的持续投入能力、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以及农村实际承载能力结合起来。在保证支农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调整现行支农结构,防止战线太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财力重点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基本民生,尽可能退出私人竞争领域,简便操作,节约行政成本。

三要系统定位支农方式,按公共财政原则重点支持基本民生,兼顾其它方面;对农业生产、农村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等投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其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农业生产和融资扩张,政府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扶持;个人补贴和农业保险应主要面向规模企业和种养大户,取消涉及千家万户、引导功能不明显的项目,以达到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的目的;改变政府间投资拼盘的做法,中央项目全部由中央出资,地方项目由地方出资,避免相互扯皮;项目规定的自筹资金必须到位,以形成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引导三农走向自力更生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四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在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有限的耕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以规模经营作为突破口,才能有效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保险与补贴等,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示范效应和资金聚集效应,才能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服务效能。伴随着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流动和转移,这又为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动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五要继续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取决于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程度,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和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要将职业教育转向农村,重点发展面向三农的实用技术教育,要整合培训资源,偿试将阳光培训、雨露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培训等有机整合起来,杜绝重复交叉,提高补助标准,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人才保证。

六要完善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用社“一木”难撑“三农”,特别是自然形成的垄断地位和市场风险形成的慎贷心理,无法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要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商业银行重返农村,积极培育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出台民间金融组织管理办法,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避免农村因长期“失血”而影响发展。

七要作好三农发展的统一规划。各地情况和发展目标差异很大,迫切需要以县区为单位制定供政府投资参考的系统发展规划,规划编制要体现现实可行性、村庄间的公平性和公共财政的职能,规划执行要和涉农资金整合结合起来,以后项目申报,由基层政府按轻重缓急、采取民主评定的方式统筹安排,改变当前上级安排资金情况不明、下面申报项目随意的现状。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