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文章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2247 发布时间:2021-06-07 16:34:44

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原是中国国民党元老柏文蔚的私宅,人称“柏公馆”。

1997年1月20日,在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我相继查到相互印证陈独秀1920年1月29日从天津抵达上海的依据。

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这里很快成为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聚会、学习和交流马克思主义,从而孕育发起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场所。同时,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在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南陈北李联手建党,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日快速来临。

柏文蔚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拥戴者,而陈独秀则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拉开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幕。

这是老式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进大门有天井,中间是客堂,陈设沙发4只、椅子数把,壁间挂大理石嵌屏4幅。客堂后有小天井,再后是灶间,有后门通向弄堂。客堂的左边是前、后、中3个厢房。楼上,前面是统厢房,即陈独秀的卧室兼书房,室内陈设有写字台、转椅、大钢床、皮沙发、茶几、缝衣机等。厢房的隔壁是客堂楼,后有晒台,全部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这就是陈独秀的住处,也是《新青年》编辑部的办公室。这里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徐云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上海老渔阳里2号》

老渔阳里2号,成为一段红色历史传奇的见证者。

我得以零距离仔细地观察这座和渔阳里6号几乎结构相同、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中山探视

1920年1月29日晚7时,张汇滔在上海维而蒙路国恩寺(今上海市曙光医院)附近遇刺。不到一个小时,孙中山先生即闻此凶讯。他当即指示廖仲恺、管鹏等人,紧急将张汇滔由海宁医院转送上海广慈医院竭力抢救。

上海。金神父路。广慈医院二楼走廊的另一端。

四个孩子正紧紧围住一位默默垂泪的青年女子。

陈月华。张汇滔二夫人,时年26岁。张镜明,张汇滔长女,时年15岁。张镜莹,张汇滔次女,时年13岁。张镜圆,张汇滔三女,时年11岁。张镜亮,字应淮,张汇滔之幼子,时年9岁。

“嫂子。”管鹏缓步走到陈月华的身边,一声轻唤。

陈月华缓缓地抬起头来,她噙泪接过管鹏双手捧着的血衣,不禁睹物伤感,悲从心来:“孟介……”一语未了,陈月华即掩面而泣。

四个孩子忽拉一下扑了过来,围着血衣,泪水纵横。

 张镜明紧紧地拽住管鹏的衣袖追问:“管叔叔,我爸爸他……”

 管鹏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扑在怀里的四个孩子,唏嘘良久:“孩子们,别哭,别哭,你们的爸爸……”

  突然,管鹏轻轻地推开四个孩子,“啪!”双脚后跟一碰,立正敬礼:“总理、夫人。”

  满目凄楚的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来到广慈医院。

  “孟介现状如何?”孙中山关切地询问。

    管鹏回答:“报告先生,张司令仍在昏迷之中,已取出子弹头两枚。”

    孙中山指示:“昆南,护理须加倍小心才是。”

    管鹏恭敬答曰:“是!”

    张汇滔的四个孩子围拢过来:“孙伯伯。”

    孙中山亲切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爱怜地一个个注视着她们,默然无语,忧心忡忡。

    宋庆龄上前紧紧拥抱陈月华,柔声安慰道:“但愿孟介能挺过这一关。”

    陈月华感激、悲恸地:“夫人。”一声轻唤,便伏在宋庆龄肩上饮泣不止。

    宋庆龄亦不胜伤悲。 神情肃穆的管鹏双手向宋庆龄呈上沾染血迹的《沿江七省饬整党务、军政之述略》手稿。

    金神父路。广慈医院202病室。孙中山趋步上前,探视其创。

    病床旁,孙中山俯身轻呼:“孟介、孟介。”

    病床上,张汇滔苏醒过来,喘息。众人纷纷围上前去,张汇滔缓缓地转头,目光逐一缓缓地扫过了他所熟悉的面孔──孙中山、于右任、居正、廖仲恺、张静江、管鹏、岳相如、田桐、章太炎、宋庆龄、陈月华,哦,还有自己的四个孩子。

    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了张汇滔的手。

    极度虚弱的张汇滔深情地凝视着孙中山,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但却欲语无声。

    孙中山双目湿润,俯下身轻声安慰道:“孟介,你要挺住。”

    张汇滔无力地点点头,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孙中山双手紧紧握住张汇滔的手,两人忍不住泪眼相望。

    张汇滔强忍伤痛,珠泪滚滚:“先生,不必难过,我们做革命党的,有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中事。”(《申报》、《民国日报》1920年1月30日──2月5日)

    孙中山先生泣不可抑,再次俯下身去,轻声安慰道:“孟介宽心,我已为你觅得良医,当竭尽全力。”

    张汇滔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痛苦地摇了摇头,再次昏厥过去。

    孙中山悲不自胜,泪如泉涌,愤而言道:“革命党人的血,究竟还要流到什么时候。啊?”

    德国医生见状,当即问道:“孙先生,你如此伤感,遇刺之君,是何等人耶?”

 “他。”孙中山站起,泪花闪闪、目光炯炯地言道:“他,他是一位革命家!”(〈申报〉、〈民国日报〉1920年1月31日)

滴水汇滔

  1920年1月31日,张汇滔处于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再次来到广慈医院二楼。当他看到自己的得力助手濒临绝境,做为党魁,又是医学博士,却无能为力,去挽救战友垂危的生命,孙中山百感交集,心如刀搅,他深情地俯身张汇滔的病榻之前,紧紧拉着张汇滔越来越凉的那一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悲不自胜,珠泪滚滚:“孟介,孟介……”孙中山泣不可抑。

  张汇滔最后一次睁开眼,望着他追随了十五年的兄长和革命领袖,张汇滔心中有着千言万语要向孙中山先生诉说,但是,他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张汇滔唇齿颤抖,十分艰难地启合,声音极其微弱,断断续续地言道:“孟介……死不足惜也,所憾……是,将不能……随先生……成就大业矣……”言毕,阖目而逝。

 这是张汇滔弥留之际当众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烈士肃然一身,所留下唯一的一句遗言还是不忘革命,令人动容。

张汇滔临终所言,语不及私,怎不令孙中山肝肠为之寸断,泪如泉涌:“孟介,孟介呀……”孙中山喃喃地哭诉,极为哀痛,衷肠之心溢于言表:“为什么?为什么呀!啊,为什么我重要人物均难于幸免?……民国二年,钝初因遇刺而殉难;民国五年,英士被暗杀而捐躯……今民国九年,孟介,孟介又离我而去……”

1920年1月31日上午9时13分。张汇滔终因伤重不治,卒于上海广慈医院。赍志而殁,殁而犹眠,年仅38岁。

滴水汇滔。

江淮之子,一代英豪。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诚的战友、中国国民党领导层的重要人物张汇滔,走完了他光辉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程。他牺牲在北洋政府反动军阀的枪口下,为真正的中华民国、为民众渴望的民主共和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他把自己的信仰和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以及所创立的丰功伟业,连同宝贵的年仅38岁的生命,化作了一滴晶莹透亮的水珠,汇入了革命的狂滔。

痛失良友。在场的廖仲恺、张静江、于右任、居正、田桐、管鹏、黄大伟、马仁生、章太炎、李征五等中国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止不住失声痛哭。

见到孙中山先生悲伤过度,廖仲恺、于右任、田桐、张静江等人纷纷上前劝慰先生,并要立即送他归寓。

孙中山执意不肯,他嘱咐在场的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为张汇滔料理身后事宜:“仲恺、管鹏、黄大伟、马仁生等,张汇滔是为民国、为共和而殉难的,张汇滔烈士丧葬,援宋公钝初、陈公英士例优治。待我党革命成功之时,定国葬于孟介!”

 孙中山缓步来到烈士的四个孩子张镜明、张镜莹、张镜圆、张镜亮面前,深情地抚摸着她们的头发,语重心长地勉励:“孩子,记住你们的爸爸。努力读书,以承父志!”

 直到中午时分,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才离开广慈医院,离开他亲爱的助手孟介同志。临走,孙中山先生又亲自布置了中国国民党为张汇滔成殓和召开追悼会的有关事宜,并再三表示,要亲临会场致祭。

 1920年1月31日,这一夜。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寓所的灯光彻夜未熄。孙中山睡不着啊,他沉痛地对夫人宋庆龄言道:“孟介去了,他为国为民,临终忍受了三十几个小时痛苦。那杀孟介的凶手,将受良心的谴责,精神上要饱受折磨,要比孟介痛苦不知多少倍呢。”(《申报》、《民国日报》1920年2月1日─2月5日)

“是的,先生,岳相如已经在安徽蚌埠处决了暗杀张孟介的凶手,逃到庐州去的夏永伦,也会被缉捕归案的。”宋庆龄这样轻声地安慰孙中山。

 然而,孙中山依然睡不着,一闭上眼,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张汇滔的面容就在他的眼前直晃。孙中山披衣下床,独自踱到书房。

往事如烟。

孙中山思绪万千,他想到了日本东京,1905年张汇滔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江淮安徽分会副会长,慷慨任事之时,还只是个23岁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

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率淮上国民革命军首举义旗,光复安徽寿州,先于安庆,早于南京,在皖省首义,促成了11月8日安徽独立,功不可没。而后又屏蔽江淮,拱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南京,其功厥伟;

民国二年,1913年3月20日,宋公钝初被暗杀捐躯。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张汇滔主动请缨返皖,举兵讨袁,任安徽讨袁军前敌司令兼第一支队长,与倪嗣冲数万之众血战江淮。二次革命失败后,孟介再度跟随自己亡命日本,首批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安徽支部长;

 民国三年,1914年,孟介任中华革命军江北、皖北司令长官,经营海上军事,十数次举义于长江流域的沪、苏、浙、皖、湘、鄂间;

民国五年,1916年,陈公英士遇刺殉难,黄公克强病逝。上海及东南半壁,沿江七省交与孟介,孟介日夕劳瘁,擘划若定,屡仆屡起,志不稍衰;

民国六年,1917年,孟介又随他南下护法,矢志不移;北上斡旋,履险如常。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多有劳勋;

民国八年,孟介奔走国事,图沪谋皖;

今民国九年,孟介突遭狙击,仅38岁便离他而去,这,怎不令孙中山为之痛惜哉!

孙中山想了很多很多,泪水又止不住地夺眶而出。追忆往事,难以释怀。孙中山略加思忖,便在书桌上铺开一幅白绫,提起毛笔,挥毫以热泪伴墨,题写张汇滔挽额:

    “孟介同志千古

          国魂不死

                  孙文  敬挽”(《孙中山集外集》第635页)

国魂不死!四个大字顶天立地、理直气壮、气吞山河。然而,只有浩瀚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才能最终理解、诠释出其中的密码。

“国魂不死!”,这是孙中山先生亲书并敬挽张烈士孟介的,是对失去亲密战友、助手、忠诚的民主革命先驱张汇滔所给予的殊荣和评价。高度概括了张汇滔的一生,也是张汇滔烈士当之无愧的殊荣。

缓缓地搁下毛笔,孙中山轻轻移步,缓缓地推开窗子,初冬的冷风吹进室内,他感到了丝丝凉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宋庆龄已经轻轻地踱到了孙中山的身后,她关切地为孙中山披上大衣,而后又紧紧地依偎在孙中山的身旁,扶住孙中山的臂膀,宋庆龄真切地觉得,伟人有时也会失态。此时的孙中山显得是那么脆弱,连手臂都在止不住地颤抖。

 “待我党革命成功之时,定国葬于孟介!”孙中山喃喃自语的念叨。

“是的,革命成功之时,理应国葬孟介!”宋庆龄满噙泪珠的眼眶里,一汪碧水顺腮而下,做为中山先生的秘书、夫人,她太能体谅和理解孙中山此时此刻的心境了。

告慰英灵

民国九年,1920年5月23日,中国国民党领导层决议,在上海为张烈士孟介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在此之前的接连几天里,中国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廖仲恺、田桐、居正、马仁生、柏文蔚、管鹏、黄大伟、李征五等人合议,执笔起草了一份言辞简明的《讣告》,并以张汇滔时值9岁的幼子张镜亮的名义在《申报》发表:

讣 告

先严陆军少将孟介府君痛于民国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已时在沪被匪徒刺伤逝世灵柩暂厝上海西门路苏州集义公所谨筮于五月二十三日即夏历四月初六日假英租界天津路报本堂领帖哀此讣闻孤子

                                                                                         张镜亮  泣血稽颡

                                                                                     (《申报》1920年5月21、22日)

张汇滔烈士灵堂设在上海安徽会馆“报本堂”。

中国国民党张汇滔烈士治丧委员会当时刊印了一册张汇滔烈士讣文,上面录有中国国民党同仁及各界往吊者题写的挽词。

此时寓居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正积极筹备继续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忙于和北京的李大钊联手筹建中国共产党。对这位安徽旧友,上海新邻,又是曾在芜湖营救过他性命的张汇滔突然遇刺殉国,陈独秀痛惜不止,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

这天,陈独秀抛开了手头的所有工作,准时来到上海英租界天津路安徽会馆“报本堂”,参加张汇滔的追悼会。

本来,陈独秀也想为亡友张汇滔殉国撰联致祭,然而,当他来到灵堂,读到孙中山先生和章太炎、田桐、柏文蔚、廖仲恺等中国国民党领导人所题写的挽联诔词之后,陈独秀遂打消了这个念头。

“国魂不死!”孙中山为张汇滔题写在洁白丝绫上的挽联气吞山河,无以伦比,可谓字字万钧之力。也罢。孟介九泉之下,知道有一个安徽故交旧友,又是新邻居陈仲甫来为他送行,这就够了,何须再写,多此一举。

陈独秀想得极对。孙中山赞誉张汇滔的“国魂”评价谁人可比。这,足以告慰先烈孟介之英灵了。

上海安徽会馆“报本堂”,1920年5月23日,张汇滔追悼大会这天,与会者数百人。

孙中山先生亲至灵堂祭悼,并将用白绫书写的挽联“国魂不死”悬挂灵前,以旌其灵。

1920年5月24日的《民国日报》、《申报》等上海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此事。

《申报》、《民国日报》1920年5月24日刊登的《公祭张孟介志略》称:

“张孟介为辛亥起义革命之钜子,其于淮上建功尤夥。今春一月在沪突被匪徒暗杀而逝,一般爱国人士,均深恸惜,已志各报。昨日,由其家属在天津路报本堂行受吊礼,一时各界往吊者约三百余人。南北爱国钜子,大多莅席。中以孙中山为尤亲恳,立于灵前,亲书“国魂不死”四字。其次挽词及联文等类,约二百余轴。且有日本旧友大谷氏等数人,亲临吊唁,哭之甚哀。”

  追悼大会祭文由中国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张静江宣读。

  祭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国国民党同人等议,致祭于上海安徽馆‘报本堂’我陆军少将张烈士孟介之灵曰:呜呼!孟介。国魂不死,殁而犹眠!

烈士讳汇滔,字孟介,安徽寿州人也。含贞固之德,应期运之数,幼而循齐,少负大志,值胡清失绪,天纲解纽,慷慨淮泗,电发东南,纠合同盟,共志兴复。与倪映典、熊成基扬旌安庆。虽功业未就,而义声已昭布于天下矣。南浔张人杰、河北商震、河南阎子固慕义景附,千里来会,密共要约,分任大江南北与江淮间事。辛亥武昌举义,江皖响应。烈士军谋素定,淮上豪杰,多其部属,乃取寿县,率部出征。分遣偏师,阻截张勋,经略淮上。所到之处,白旗所向,名城郡县,无不光复。躬率大军,攻下颍上、霍邱、阜阳诸左邑,徇名城以十数。师次颍州,方将进规中原,荡定河翔。南北和议,奉令罢兵。袁世凯寒盟,使其将倪嗣冲率精兵数万人猝袭烈士军,新附之众,叛应嗣冲。烈士乃返寿县,整军与战,大破之。时吾党建宅金陵,贼之豪帅锐卒,崇聚中州,终不敢以一骑渡淮南犯。江表完固,京师艾安,烈士之功懋矣!事定,乃以所典兵还执事,未尝有一语自矜伐。明年,吾党将起兵诛袁氏,烈士与范光启、郑芳荪、张人杰、田桐、凌毅、管鹏会于上海,定计以所部发难淮上,总理命为皖军第一支队长。仓卒受命,奋兵扑讨,躬率部兵数千人,与倪嗣冲数万之众相据淮上,数摧强寇。会金陵不守,乃随总理东之日本,周旋于患难之中,而讨贼之志益坚,数举义苏、皖间,总理愈委任之。烈士感激,誓以死报。张勋挟溥仪据北平以叛,总理率师入粤讨贼护法,烈士受命图江淮军事,嗣冲犹据皖不宾,惮烈士威望,遣盗贼之,穴胸洞腹,殁而犹眠,时民国九年一月三十一日也。

天不假年,三十有八。总理亲临,探视其创,嗟而叹之。亲书“国魂不死”,以旌其灵,呜呼烈矣!

呜呼哀哉!公之功在国家,公之名在天下。历经忧患,百折不挠。大乱未清,赍志以殁。总理及同人等痛九泉之不作,感怆愤之填膺。奠以寓哀,伏维尚飨!民国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张静江宣读祭文之后,当由上海勤业女子师范全体学生奏乐唱歌。

孙中山先生带领全体往吊者向张汇滔遗像行公祭礼。

张汇滔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忠贞不渝地献给了民主共和事业。“安徽张孟介烈士,清季即投笔从戎,许身本党,从事革命十余年,出生入死,坚苦卓绝,其谋党之忠,临事之勇,死难之烈,堪与钝初、英士二公先后辉映。”(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1933年2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第七五八号文件》)

为此,张汇滔案与民二宋教仁案、民六陈其美案,并列齐称为“上海滩民国三大血案”。(待续)


作者简介

视野(邵体平),男,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安徽民建》特约编辑。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1953年出生于安徽蚌埠,1982年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祖传秘方》、《张汇滔烈士传》、电视剧《生活不会欺骗你》、电视剧文字剧本《国魂不死》、长篇纪实《淮上军》、中短篇小说集《视野无边》等各类文学作品四百多万字。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