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蚌埠凤阳一体化发展 打造“中国硅谷”的建议

作者:徐伟红 责任编辑:王军军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9255 发布时间:2021-05-08 09:34:50

我省“十四五”规划(专栏7)提出:培育世界级集群,支持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加快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研发,提升高端显示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增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争创国家级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就有蚌埠硅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集聚发展为路径,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蚌埠硅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这一“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蚌埠和凤阳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创伟业。建议:推进蚌埠凤阳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硅谷”。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打造我省区域“千亿级”硅基产业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也为全省、乃至全国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成功示范和有益借鉴。

一、“蚌凤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硅谷”理由

(一)有政策支撑。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推进交通链接、产业融合、功能互补、生态共建,支持凤阳等县城培育成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卫星城市”。2020年10月28日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上,五省省政府负责人达成:沿淮城市要加强协作战略构想。2020年12月23日的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国英省长参加蚌埠代表团分组讨论,明确提出“三地一区”的要求。为增加安徽省在淮河流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必要借助区域协同发展将蚌埠这一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

(二)有资源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凤阳县被誉为“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目前地上部分已探明石英砂储量达到100-120亿吨,年开采量约600万吨,储量、品位和潜在价值居全国首位。二是创新能力超强。蚌埠已成功创建国家浮法玻璃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凯盛科技股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拥有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柔性显示工程研究中心等54个省级创新平台,拥有特种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22家公共科技服务机构,硅基新材料领域累计授权专利100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余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0余项,硅基新材料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研制出世界上最薄、最硬、最软、最大的玻璃。

(三)有产业优势。一是产业链条完整。蚌埠享有“玻璃城”美誉,已经基本形成了新型显示、电子级玻璃纤维、半导体材料、光伏玻璃、特种玻璃等产业链;凤阳依托优质石英砂资源,已经形成石英砂、日用玻璃、光伏玻璃、特种玻璃产业链;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蚌埠市的ITO导电膜玻璃、超薄触控玻璃、高世代TFT玻璃基板、高铝盖板玻璃、CIGS薄膜玻璃、玻璃成套设备等主导产业产品规模居全国前列、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拥有硅基上下游企业269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0家,产值559亿;凤阳县石英砂、日用玻璃已成为中国的产业基地,光伏玻璃和特种玻璃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拥有规上企业76家,年产值124亿。三是产业主体快速集聚。大富科技、德豪光电总部搬迁到蚌埠,又引进了国显科技、帝晶光电、鸿程光电、宝莱德、海控三鑫、希磁科技、台嘉电子玻纤等头部企业,2020年硅基新材料产业投产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34个,新签约项目26个,正在洽谈项目52个,计划明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凤阳县德力工业玻璃等项目投产,南玻等项目开工建设,安徽福莱特、凤阳硅谷智能、瞩日能源、凤玻节能、中汇睿能等项目签约,以台玻、火凤凰、确成硅化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石英砂原料提纯和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玻璃制造业、光伏产业、硅化工产业,计划到2025年,招引工程玻璃生产企业20家、光伏玻璃生产及组件企业10家、光电玻璃生产及深加工企业5家,规上企业数超过150家,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四)有基础条件。一是地缘相近。蚌埠市和凤阳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历史上就属于同一地理、行政与人文单元,明朝时期的蚌埠就是凤阳府下的一个小渔村;现在的凤阳县与蚌埠市9个县区中的7个县区相接壤,接壤线长达上百公里;凤阳距蚌埠市中心商圈仅23公里,凤阳县政府驻地与龙子湖区政府直线距离8公里,与蚌埠市政府距离14公里,龙子湖区高铁工贸产业园与凤阳新城和县工业园区毗邻,城市化进程让两地客观上已经形成“无缝”对接。二是文化相通。凤阳和蚌埠具有相同的淮河流域文化背景,淮河从蚌埠穿城而过,流经凤阳北侧105华里,一直以来蚌埠和凤阳县民间都以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文化和明文化为主,花鼓灯唱响淮河两岸,是蚌埠、凤阳两地的主流戏种,是两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明文化遗迹遗存遗产以凤阳为发源地,延伸到蚌埠的五河县、固镇县和龙子湖区,明文化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三是产业相融。在产业分工上,两地产业关联度高,高中低档彼此互补,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固链、强链、延链,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产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和自我循环的完备产业体系。四是人员相往。凤阳县拥有享誉全球的明文化和小岗村旅游资源,蚌埠市拥有完备的交通、餐饮、娱乐等服务资源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两地互补优势明显。据不完全和保守统计,凤阳县拥有75万人,每年到蚌埠采购商品超过40万人次,按人均消费1000元计算,消费总量超过4个亿;凤阳居民到蚌埠的餐饮娱乐等消费,每年均在亿元以上;近三年凤阳居民选择在蚌埠购买商品住宅数量,每年均占购房总数的8%左右;在蚌埠就医的凤阳居民年均达到25万人次,在蚌埠落户就学的约有10万人次。可以说,凤阳居民与蚌埠市生产生活高度融合,蚌埠市就是凤阳人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蚌埠、凤阳的区域协同,有资源、有研发创新能力、有产业、有虹吸集聚效应,具备聚人、聚财、聚力的独特优势。当年美国靠这种独特优势,打造享誉全球的“硅谷”,如今的中国,武汉有“光谷”,合肥有“声谷”,贵阳有“数谷”,“中国硅谷”将由蚌埠和凤阳联手打造。

二、“蚌凤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硅谷”的制约因素

(一)规划建设不同步。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两地规划部门受行政区划影响,沟通交流很少,规划制定各自为政,一些重要规划本该对接没有衔接,造成一体发展障碍。目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仍然未深度接触,对一体化发展未有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目前蚌埠凤阳接壤处约有10余条道路管网未打通,互接壤处土地性质未变更,天河、龙子湖与凤阳县水系未连接,东芦山、西芦山、老山未共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和交通餐饮住宿资源未共同开发、共建共享,蚌埠港、沫河口力源码头和凤阳港、临淮关码头等水运资源没有整合。

(二)产业发展不协作。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出现产业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现象,表现为抢石英砂资源、抢科技成果转化、抢招商企业、抢人力资源等,影响了做大做强硅基产业。比如,凤阳县出台相关政策对石英砂资源进行管制,同时提高了销往滁州市以外石英砂价格;凤阳县每年出产的优质石英砂有一半以上销往深圳等省市,未能产生较高的附加值;外地有意向来投资的硅基企业,时常被蚌埠凤阳两地争抢;为抢劳动力资源,凤阳县每天派班车接送在凤阳工业园区工作的蚌埠籍员工。同时,两地的产业发展出现重叠,蚌埠市以中高端硅基产业为主,也有部分低端硅基产业,凤阳县以中低端产业为主,也有少数高端硅基企业,两相形成竞争态势。

(三)民生保障不兼容。两地人员交往频繁,事实上已成为“一家人”,但公交卡、医保卡、住房公积金等互不兼容、各不相认,影响彼此相互来往。比如,虽然有城际公交在两地间运行,但本质上仍为公路客运,在技术标准、票制票价、财政补贴等方面均按照公路客运标准执行。凤阳居民在蚌埠购房,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政策,抑制了在蚌埠购房的需求。

三、“蚌凤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硅谷”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共绘一张蓝图。蚌凤一体,规划先行。两地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双方要对接,通过“开门编规划”“交心谈规划”,广泛听取彼此的意见建议,共同抓好规划共绘、交通共网、生态共治、产业共链、设施共建、合作共享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体系”,在两地毗邻处预留一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另外,为考虑不可预见性,在空间规划上为后续项目留足一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致意见后共同上报省规划部门,并共同予以实施。

(二)立足双赢,共建一个园区。“两情相悦成姻缘”。围绕共同打造中国硅谷,立足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明确定位、错位发展、要素整合。围绕主导产业、功能分区、配套设施、帮办服务等重点领域,依托园区平台,建立创新、资源、产业、市场、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的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享。优化硅基产业布局,加快补齐短板、增强产业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建议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此园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申请设立国家级产业园区。

(三)畅通机制,共搭一个班子。请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硅谷产业园区管委会,并从两市抽调精干的专业人员充实配备,共同谋划、具体实施“蚌凤一体发展”的各项工作,共同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园区;设立招商引资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等内设机构,重大事项坚持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开展干部、人才培养培训,实行双向挂职、任职交流。

蚌埠、滁州分别成立分园区,各自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高起点的共同开展硅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商议一体化发展涉及的重大事项;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发布涉及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事项推进情况。

(四)产业融合,共谋一批项目。一是从打造“三地一区”发展目标来谋划一批项目。蚌埠市积极推进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比亚迪刀片电池、8.5代液晶玻璃基板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中建材蚌埠玻璃院、台玻集团、德力玻璃、杜氏高科技等领军企业优势,促进构建以石英砂开采为起点,以高端显示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中性药用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核心产品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破解凤阳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偏低等瓶颈,聚焦加快打造千亿级硅基产业目标定位,与凤阳联手打造“中国硅谷”。凤阳县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的石英砂深加工产业,瞄准南玻轻质高透面板、福莱特二三期和亚玛顿二期等项目投产达效,与蚌埠市重点打造的硅基新材料产业紧密相连,可形成“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二是从繁荣商贸服务上谋划一批项目。结合蚌埠市“中央创新区”6.7平方公里的启动建设,适当配置会展、物流、医疗、教育、商业、酒店、办公、休闲空间,吸引一批商贸服务业总部落户区内。三是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上谋划一批项目。发挥凤阳县明皇陵、中都城、韭山洞、小岗村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联通蚌埠市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子湖4A景区、湖上升明月、栖岩寺佛教文化园、汤和墓、严小姐墓、锥子山森林公园等,共同开发东、西芦山和老山,加快打造淮河流域文化旅游板块,形成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与“大明文化”品牌旅游产业链。

(五)共治共享,破除一些藩蓠。打通蚌埠连结凤阳的中环线、黄山大道等城市道路,共同规划轨道交通,实施公交一体化,尽快形成纵横路网。连通旅游资源,开设旅游公交班车,打造“淮河文化”与“大明文化”二日游等精品旅游项目,联通蚌埠、滁州两市的其他文化、历史的旅游资源,推动两市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开通行政审批网审互认,实施行政审批网络互联互通。打破行政区划阻碍,全面开通公交卡、医保卡、住房公积金互认,让两地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享受更便捷的优质服务、获得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