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中国农业迈向“数字生产”高地,路在哪里?

作者:半月谈记者 林翔 姜刚 张紫赟 姜辰蓉 信息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4期 点击量:3029 发布时间:2021-04-19 15:08:49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立足大国小农的国情、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全产业渗透率已达36%,但在农业上仅为8.2%。

加速传统农业数字化进程,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时不我待。


前端一小步,全端一大步

“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他们依托传统销售渠道,往往只能被动地将农产品交给上门收货的代办或送到收购点。产品大小、优劣混装,缺乏分级分等,导致产后损失率高,卖不出好价。”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产业集中在种植、养殖业,一二三产业之间连接并不紧密,农业经济所面临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的各类市场风险,归根结底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

涉农电商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的源头分级。赵皖平说:“有些电商平台上的源头分级、分拣等初加工极大降低了产后损失率,并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一些被传统渠道低价收购甚至排斥的小果型、花斑果,因为小份量、价格优惠等需求特征,靠着“分级”这一初加工过程,在新的电商销售体系里从“卖不出去”变成了“香饽饽”。

对小农户而言,过了源头分级这一端,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这些年,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分级标准,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