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村文化的建议

点击量:7762 发布时间:2009-09-30 10:02:33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别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目前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乡村普遍缺失文化的滋润:

1、地理位置的局限。由于乡村自身的局限,往往散落于山野,人居分散,难以形成规模。

2、社会分工的局限。由于农民朋友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不优,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劳作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使他们对文化没有特别的奢求,所以自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够,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

3、人才素质的局限。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打工,乡村留守着老弱病残,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不足,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部分农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文化观念落后,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文化馆站缺少人才,文化骨干频频跳槽,其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趋于老化,知识面偏窄,思想观念不新;乡镇很少有专业的文艺演出队伍,开展一次活动都非常艰难。

4、阵地设施的局限。文化场地建设滞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辐射功能差,缺乏设施器材和图书资料,加之管理不善,不少文化馆所沦为“空壳文化站”。

5、文化形式的局限。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往往仅限于逢年过节办几次歌咏比赛或举办一些广场文化活动,而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6、文化管理的局限。传统的文化活动格局一直没有被打破,且管理松散,放任自流。中国式的文化活动形式渗透了西洋文化的色彩,相信西方的教会,一些封建落后的观念在广大农村时有抬头,“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仍有市场等等,没有具体部门来有效进行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推动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的配套建设,构建县以下面向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支撑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2.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建设要以文化工程项目为基点,加快推进农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文化信息和电影服务网络,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

3、要调整理顺乡村文化管理体制。建议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定向管理,定编、定岗、定员,从组织上保证文化事业后继有人。组织乡镇文艺骨干、村文化农业户,建成三级文化网络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文化工作队伍。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文化能人。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健身舞、农民合唱团、舞龙舞狮、文体比赛等群众性文娱活动,做到为民服务、为民歌唱、与民公舞、与民同乐,与民共享文化成果。

5、保护和发掘民间文化。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多姿多彩。要充分挖掘整理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把原生态文化、乡土文化打造好、包装好、宣传好、继承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跟上时代步伐,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民族年间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民间文化创新能力,实现民族民间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民间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形成文化领域团结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