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就业力度,促进社会和谐

点击量:5270 发布时间:2009-09-30 10:00:13

(作者: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淮南市委主委)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扩大就业的政策,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就业,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城镇下岗职工和新增就业,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新增富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就业,往届和应届大学生就业等形成“叠加效应”,困难前所未有,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淮南市为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下岗失业人员积量大,再就业问题突出。2004年我市有5万余名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但仍有2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至今未能再就业。

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增量大,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按现有的城镇人口测算,淮南市每年新增需安置的城镇劳动力在1.5万人左右。受就业观念、劳动技能和就业岗位的影响,就业难度加大。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大,转移问题突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以淮南市五区一县中的潘集区为例,全区44万人,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3万人。

四、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问题突出。据有关权威资料发布,2008年底我国约有100万当年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2009年是有史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届,近611万人,上半年有415万人落实去向,还有近300万人未实现就业。我省2008年底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2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21.5万人,比2008年增加1.6万人,淮南籍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8000多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五、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失地农民问题突出。目前,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18.14万亩,沉陷区内失地农民人口达19万余人。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有500个行政村6万户因采煤沉陷需搬迁,新增沉陷区失地农民人口达21万余人,涉及人口多数量大,且他们大多数文化偏低,缺少一技之长,就业转型难度也大。

六、国民经济增量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降低,就业弹性明显下降。近年来淮南经济发展迅猛,主要依靠煤电产业的贡献,而随着煤电生产机械化、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用工量大幅度下降。如现年产煤一千万吨能力的矿井,正式用工仅在3000人左右,即使加上外包用工,减少用工也在50%左右。而电力企业用工需求量则更少。

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政府的责任,是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此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政策支持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大批的失地农民突然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如果再无所事事,没有生活来源,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促进采煤沉陷区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政策,督促各级政府和征地企业认真履责,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对失地农民创业工业园和产业项目、就业培训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淮南市就业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以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源头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就业的竞争力,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而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增强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特殊重要地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务必抓实抓好。

第三,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目前,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出现。针对现状,国家及各地推出或正在推出一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采取缓、促、保、帮等措施。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业教育。因此在加强各类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的同时,着力加强高校改革,建立全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加强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就业和创业能力、事业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现代社会需求的优质产品,重要的是塑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者,塑造未来的企业家群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第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解决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新增就业的75%以上是由600多万家民营企业吸收的,就淮南市来说,非公经济对城镇就业的贡献率已达60%。可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就是促进就业。因此,要切实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强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要继续深化完善相关措施,真正消除行政壁垒,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宽松条件。

第五,全力推动、扶持、服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切实加强对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创业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创业的各项扶持配套政策,激活创业主体,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领域,保护创业成果,使城市充满创业活力,民众涌动创业激情,社会形成创业氛围。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就业创业的指导,积极组织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到社区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创业网站,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就业创业辅导等,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就业创业培训的实效。大力推动建设创业园区、创业基地、创业街、创业市场等各类创业载体,扶持创业。以政策支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使百姓想创业、敢创业、创成业、创大业。要强化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业作为就业和经济工作的抓手,建立和完善创业工作综合考评体系,狠抓全民创业政策落实和工作督查,真正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第六,强力打造劳务品牌,以输出劳务就业促创业。劳务输出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解决我省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务必从战略的高度精心谋划,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务培训作为品牌的质量精心打造好,把劳务输出作为品牌的价值精心运作好,把劳务维权作为民生工程精心维护好,把返乡创业者作为品牌的效应发挥好。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