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建言“十四五”,献计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吴姝静 信息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点击量:1596 发布时间:2020-12-21 11:12: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的提出,为全国农业农村的振兴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前进的动力。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面对当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性目标,时间紧迫,面对未来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新征程,任务繁重。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哪些挑战?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这些问题,《团结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赵皖平。



记者: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此,您如何理解?

赵皖平:把“三农”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于现阶段我国实际国情作出的决策部署。中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定位非常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成为真正意义的小康,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

无论从现实来看,还是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农民农业农村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一步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大量的资源、优秀的人才和优质资金向“三农”领域倾斜,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现阶段中国发展所必须要做的事。历史上,我们农业农村为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建设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所以现在进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策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应时之举、应需之举。因而,我认为不仅是“十四五”期间,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农村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记者:“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

赵皖平:“五期交汇”之时,对于农民农业农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只是解决了深度贫困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滞后,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的耕地谁来种,现代农业谁来发展?我认为,首要需解决农业的人才问题。一个是管理人才,一个是现代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经营人才。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等因素,“非粮化”情况比较严重,耕地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国于今年正式施行《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该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从法律上牢牢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记者:您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统筹发力?

赵皖平: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也只有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来解决。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其中,在统筹推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乡村“五大振兴”中,最根本的是产业振兴,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灵活运用5G技术,发展智慧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才振兴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设计,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促使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留下来、当地人才留得住。同时,通过大量培训职业农民,鼓励职业院校向农村倾斜,为培养大量农业人才创造条件;同时,还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海量资源,打通工商资本下乡以及金融下乡、精英下乡的绿色通道,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模式等进入农业农村,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培养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扎实基础。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