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松,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民建会员,蚌埠市淮上区政协委员,民建书画院副院长,禹会区书协副主席。
由于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喜爱书画,杨明松自幼就受到家庭书墨气息的熏陶,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书画方面过人的天赋。从小学开始就在各种书画比赛中屡屡获奖。
参加工作以后又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多次代表单位参加市里举办的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并荣获各种奖项。
2018年,杨明松的书法作品参加安徽省政协系统书画作品展、民建安徽省委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艺术展”,获得书法界人士高度好评!2019年在安徽省民建举办的“庆祝建国70周年”书画展荣获书法一等奖,同时获邀进京参加民建全国书画大展。
幼时喜好 影响一生
秋天的阳光令人有种独特的感受。它不像春天里的那样明媚,也不像夏天时那样炽热,秋天的阳光照在身上不骄不躁,和煦宜人。在优雅静谧的张公山脚下,沿着洒满金黄色落叶的小路,走进曲径通幽的桂花林深处,在一处深红色仿古建筑中的书画工作室里,我见到了杨明松老师。他中等个头,面色红润,头戴棒球帽,有着运动员一样矫健的步伐,微笑中带着沉稳,令人想起秋天里的阳光,温暖而又安静。
说起来杨明松的书法之路是从画画开始的。杨明松老师1963年出生在蚌埠,由于家庭文化氛围较浓,耳濡目染之下,兄弟三人都喜爱画画。
杨明松三岁的时候,他的大哥已经开始正规的学习油画了,平时进行基础的素描练习时,杨明松就跟着一起随心的画着玩。那时候虽然年龄小,但是不断的积累也让他有了一定的绘画基本功。时至今日,杨明松还清楚的记得,六岁时他画的一张素描,被大哥拿着到处夸,说这是六岁的小弟弟画的,明暗处理得非常好,比很多大孩子画得还要好,以后一定是个大画家。
对写书法感兴趣是上小学的时候,杨明松在朝阳一小,当时有个同学在学习书法,常常会带着字帖到学校去练习,杨明松就趴在旁边跟着看,心里痒痒的也想写,但那时候教材极少,他只有等每次下课同学出去玩的时候,用同学的字帖练上几笔。后来学校举办书法比赛,那位小同学获得二等奖,杨明松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本《为人民服务》字帖,这个小小的奖品给杨明松很大的激励。他对自己有了最初的信心。
由于对书法有了兴趣,杨明松就很留意身边人写的字,那时候他很崇拜自己的小学语文老师,因为老师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老师也常常安排杨明松出黑板报,后来一直到中学毕业他们班级的黑板报就全部交给杨明松负责了。每学期到了快放假的时候,老师还会请他帮着写成绩报告单和学期评语。
潘绍亭先生当时是杨明松的美术老师,他发现杨明松在书法上显示出极高的悟性,于是主动单独义务的辅导杨明松学习书法。开始时练习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后来摸索临习行书,颜体的端庄大气和柳体的骨力强健都给杨明松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本功。在潘老师的指点下,他进步飞快,在学校或是市里举办的各种绘画和书法比赛中他屡屡获奖。
就这样,在别的孩子还在浑然懵懂的时间里,杨明松就已经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谓是“快鸟先飞”了。
高中时,我国刚恢复高考制度,他的大哥已经考到美术院校,杨明松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一心想考大学,于是放下了书法,全心全意复习功课迎接高考,无奈那个时期高考的录取比例非常之低,一番苦读之后,杨明松还是落榜了。家人亲戚也有人建议他复读来年再考,可他没有听从,因为在他心里对未来的期待,有着比高考还要广阔的世界。
人生无常 安之若素
在漫长的一生中会出现很多岔道,往往不经意的转角之后就会走到另外一条道路。年轻时杨明松有两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都在冥冥之中擦肩而过,回首想想,有一丝遗憾,但也有一些宿命。
第一次是参军。当时报名以后,填表,体检,政审,每个环节都很顺利,分配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安徽省的武警,二是福建的空军地勤,当时安徽武警派人来接兵,对杨明松很看好,说只要你选择安徽武警就没问题。母亲是个比较传统的企业干部,她认为小儿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要锻炼就应该去远一些,到福建空军地勤更有锻炼意义。于是母亲跟前来接兵的人强调自己的想法,也许是方言或是语气沟通不太顺畅,最后母亲恼了直接拉着杨明松就回家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候杨老师的脑海会忽然跳出当时的场景,他常常想:要是当初到了部队,在军队的大熔炉里,自己书法上的专长也许更有用武之地,在书法道路的道路上也许会走得更远,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旅书画家吧。
第二次错失良机是在单位工作期间。由于有书法上的专长,蚌埠市总工会在各届职工黑板报比赛中都是杨明松获奖,总工会领导对他印象非常好,准备把杨明松调到市总工会工作;巧的是印染厂领导特别爱才,对杨明松的工作能力特别满意,一直坚持不放,就这么拉锯好一阵子。当时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是没有什么优势的,特别是当时印染厂的效益还非常好,工资和奖金都比其它单位要高,这就给领导充分的理由留下杨明松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远超出常人的预判,谁都没有料到后来由于企业效益滑坡,印染厂最后工资也发不出,接着全员下岗到后来企业解体;而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不停地上涨,特别是总工会这样的机关单位,对于杨明松的书法艺术发展前途来说,其工作的接触面和社会平台的高度是印染厂远不能比的。
虽然杨明松对此早已释怀,但是原来的厂领导对当年没同意他工作调动的事情却一直心存歉疚,有时在路上遇到还会不停的道歉。对此,杨老师倒是很豁达,他说:“要是厂里的效益一直都非常好的话,也就不会觉得遗憾了。所谓遗憾,也只是因为现在机关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差距现在越来越大,才导致所谓的心理落差。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好在我现在书法上的发展一点没有受到影响。”
我们身边很多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的。杨老师这样泰然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非常欣赏,不计较不抱怨,生活带来的苦坦然接受,生活上的坎坷慨然处之。怪不得在刚开始见到杨老师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秋天的阳光,温暖而又安静,也许是他本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也许是他长期书法练习带来的超脱。
对于我的看法,杨老师表示赞同:“长期练习书法的人,确实心很静,只有入心,书法才会有长进。”他说:“很多跟我学习书法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坐不住,通过练习一段时间的书法,心慢慢静下来了,上课的专注力也更好,学习成绩也都有所提高,有不少学生都是班级的学习尖子呢。”
学以致用 如鱼得水
高中毕业,杨明松考入了效益好、收入高的蚌埠印染厂,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炙手可热的单位。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到单位以后马上就被领导抽调到车间办公室做宣传工作。对于长期练习书法的杨明松来说,车间的宣传工作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轻轻松松就把领导安排的宣传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那个时期,各个企业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每个车间都有黑板报,杨明松的书法为黑板报提升了质量,增添了色彩。无论是劳动竞赛、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歌咏比赛等单位活动,还是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假日文化,都是杨明松拿手的板报内容。每逢举办比赛,胜利路科学宫广场、中荣街工人俱乐部广场及附近道路两旁,常常是黑板报林立,声势浩大,广大市民百姓无不驻足观看,热闹至极。每次代表单位参赛,杨明松总能圆满的完成厂里交给的任务,从总工会捧回“一等奖”的荣誉回来。因此,杨明松担任宣传干事以来,蚌埠印染厂主办的黑板报质量之高全市闻名。另外,他还代表蚌埠印染厂参加了纺织系统内部华东六省一市的安全生产黑板报大赛,获得了特等奖。
说到这里,杨明松老师笑着说:“很多懂行的书法界人士评价我的字,说我的优点是字写得太漂亮了,但缺点也是因为字写得太漂亮了。”这句话让我有点不理解,还没等我发问,杨老师自己就接着说了:“因为在厂里长期出黑板报,面对厂里几千号工人,还有参加比赛时各级领导评委,所以,我心里放在首位的不是写出自己的风格,而是写得好看,久而久之,好看就成了我的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书法艺术上个人风格的探索。”仔细揣摩这句话,确实不错。那么,个人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紧接着,杨老师给我普及了一下书法知识。
王羲之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影响深远,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没有不汲取他书法中的成就的。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精华是一条主干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很多分支。之后由于唐王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发起大规模的刻帖供民间习字,刻帖的内容就是王羲之的字,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又回归书法主流地位;颜真卿由于艺术形象与政治道德人格的刚烈忠勇非常相似,宋代以后被树立为唐代的冠冕,与王羲之双峰并峙,成为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典范。
从唐代后期乃至宋代,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米芾等书法名家,他们注重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精华以保证书法艺术的基本规范,包括元代后期,以赵孟頫和文徵明为代表的书法家们,融入各自对形式法度的创新和突破,可以说皆各具特点且各具精妙。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杨老师,您列举了历史上这么多的书法家,您认为在书法家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喜怒哀乐吗?”
杨老师毫不犹豫的回答:“能!”接着,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取义成仁之事。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且有多处涂改之痕迹,显示出书写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第二个例子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对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字体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琢磨杨老师的话,再仔细观察《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果真如此。杨老师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对书法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积累出很多精深的心得体会。
杨老师侃侃而谈,令人觉得他不仅是书法家,同时也是个历史学家。他说:“我向你介绍书法发展的大概经历,也就是向你说明我现在对自己的认识,很多人学习书法有时候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知道以后往什么方向发展,我也是在书法研习了三四十年后才领悟出自己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立足当下 杨帆起航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蚌埠市纺织厂工作的潘成华由于书法造诣比较深厚在蚌埠书法界很有名气,杨明松一直很仰慕潘老师的才华,很希望有机会向潘老师请教。不久印染厂和纺织厂合并,机缘巧合让杨明松和潘成华老师成为了同事,这让杨老师非常高兴。于是,工作期间杨明松就常常找潘成华老师请教书法艺术,并时常写一些作品让潘老师帮着指点,潘老师非常欣赏杨明松的求知若渴的精神,也很乐意把自己的书法上的感受分享给杨明松,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互相欣赏并在书法的道路上互相扶持,直至现在也依然常常走动,成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期间由书法做媒介,杨老师又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张乃田老师,在张乃田老师和潘成华老师的悉心指点下,杨老师的书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项,他在研习的过程中注重扬长避短,每日悬腕捉笔,乐此不疲已经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运笔自如的行墨里,他寻找着书法之美。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过程中,杨老师善于吃苦,几十年来,从懵懂的喜爱到领悟后的追求,从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体中苦苦寻觅山明水秀,他悟到书法须追本溯源,用他自己的话说:“二王经典依然是书法的主干道。”目前他主研二王经典,旁涉明、清帖学名家,同时,杨老师的书法不拘泥于古风,在篆、隶、楷、行、草各个领域皆有很高的造诣。在杨老师的书法里,我们可以看出雅致清劲、爽利而又不乏古趣的新古典主义书风。
2006年,杨老师参加了安徽省纺织职工书画摄影展并荣获二等奖,同时入选了全省第九届书苑新人作品展。2008年杨明松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受到收藏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蚌埠市中青年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2011年,杨明松当选为蚌埠市禹会区书协副主席。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国风日盛,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书法上有所成,一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二是对孩子在心性上能有所帮助,能沉下心对待学习。一次杨明松的一位朋友把孩子送来学习书法,在杨明松悉心指点下,孩子进步很快,名声传开,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慕名而来,于是杨明松创建了书法艺术培训班。在杨老师看来这样可以教学相长,边培育书法新苗,边提高自身水平。应蚌埠一些中小学的邀请,他还定期到各个学校进行书法辅导,并组织带领学生集体参加书法大赛,先后培养出书法艺术新秀,其中有数十人荣获省、市青少年书法作品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2012年杨明松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还被推举为淮上区政协委员,投身民建蚌埠市委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工作,用书法为社会提供服务。2018年杨明松参加安徽省政协系统书画作品展、民建安徽省委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艺术展”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对于未来,杨明松老师是这样说:“书法培训班获得很多人的肯定和赞扬,以后还会继续办下去,但我的目的并不在于收多少学生,而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并且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拥有继续学习书法能力的人。”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他说:“书法太难了,虽然起点低,但是想上升到一定高度是非常难的,甚至需要付诸一生的努力,好在我现在经过几十年在书法道路上的摸爬滚打,逐渐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回归二王经典这条书法的主干道,并在隶篆的方向上持续钻研,争取在未来能隶篆方向更上个台阶。”
这时,窗外的阳光逐渐西斜,映照在这间书画室的窗棂上,余晖中的秋天显示出沉稳宁静的灿烂,正如杨老师的为人。让我们衷心祝福杨明松老师,用实际行动发扬国粹精华,在浩瀚的书法之路上墨海扬帆,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