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以巢湖市为例

作者:吴玉 责任编辑:合肥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1640 发布时间:2020-11-02 17:33:05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巢湖市围绕粮油、棉、蔬菜、畜禽、水产和经果等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发展情况

(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目前全市拥有巢湖市级龙头企业8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合肥市龙头企业76家,光明槐祥、富煌三珍等5家龙头企业纳入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重点调度龙头企业,中粮米业、中粮粮油等4家龙头企业入围2019年合肥市农业企业20强榜单,巢湖市环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被认定为安徽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19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0.1亿元,同比增幅12.1%,在合肥市五县市中增幅位列第一。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家,其中,新增9家,净增8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粮粮油超20亿,中粮米业产值超过10亿元。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拥有各类家庭农场1582家,其中28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4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全年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903家,其中3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11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46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示范社,合作社范围已涵盖粮油、畜禽、蔬菜、经果、棉花、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形式,在全市建设水稻基地1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5.6万亩,优质水产基地7万亩,茶叶、瓜蒌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5万亩。

(三)拓展农业新兴业态,加快一二三产纵深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产业联合体建设。全市共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2019年新增3家),其中合肥市级示范联合体15家,省级3家,加入联合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合作社18个,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173个。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利益的充分联结。二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我市在淘宝设立巢湖特产1号店,线下成立商务实体店“环巢湖农产品直销中心”,光明槐祥、富煌三珍和江涛水产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淘宝、邮乐等网站上成立网店,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所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40多家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网销农产品近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龙头企业发展不强。一是小加工厂数量多,如粮食类加工企业约20家,而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0家。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三是企业的同类型产品多,严重制约食品行业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四是企业精深加工农产品比例低,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带动力不强。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同时全市经营主体虽然种类全、数量多,但龙头企业总体实力偏弱,规范运作的合作社少,多数合作社未发挥作用,高水准的种养大户少,家庭农场大多不是很规范,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处于出售原料或生产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难以向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

三、意见建议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加强在建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龙头企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向转变,选择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有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企业进行扶持培育,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其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支持企业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继续通过规范完善,对现有规模大、效益好、受欢迎、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积极帮助其修改完善章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合作社与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原则,使社员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对家庭农场培育力度,生产上做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使其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三)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一支能吃苦、善经营的营销队伍和销售信息网络,通过广告宣传及参加上海农展、合肥农展等农产品促销和推介活动等方式,努力培育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研究潜在的未来市场,用市场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用新产品再去开拓大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趋势和资源优势,抓好创牌、树牌、保牌等工作,培育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能叫得响、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名牌产品。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针对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以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大力发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并组织多种形式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批农村适用专业人才;二是加大外部人才引进力度。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献身农业。

(五)落实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和配套政策措施,把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治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的安排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中央、省、合肥市级级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以改善主体的生产基础设施,壮大其实力;三是开展融资风险补偿试点和劝耕贷工作,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六)坚持机制创新,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完善机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研究制定规范订单合同农业的意见,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订单,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和引导农户参股龙头企业,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