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30日,蚌埠市政协副主席、私营工商业者模范代表潘锷璋收到了一封由毛泽东主席署名的请柬,随请柬,附了一张毛泽东主席的照片和一套干部服。
毛泽东主席亲自邀请参加全国出席首都庆祝建国两周年国庆观礼的96名全国各地各界模范代表,出席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招待会。
当天晚上七时整,潘锷璋身穿崭新的干部服,来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的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次宴请。周恩来总理首先致祝酒辞。毛泽东主席举杯站起向大家敬酒,怀仁堂里响起喜庆的音乐声、歌声和热烈的掌声。
10月1日上午十点,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庆祝建国两周年庆典。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各国贵宾以及各地区、各部委代表团团长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潘锷璋站在观礼台上,心潮澎湃。
爱国情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潘锷璋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1年,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黄龙旗被五色共和旗取代。当时,不谙世事6岁的潘锷璋只是惊奇地发现,父辈们欢天喜地,纷纷将头上的长辫子剪弃。可是,中国打倒了一个皇帝,却又冒出了许许多多小皇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幼时,潘锷璋在老家读了几年书。1921年15岁的潘锷璋离别家乡,来到上海福康海味号学徒。1931年经营慎馀海味号,此间,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滩的种种罪恶行径,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以及国民党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摧残压榨,私营工商业者难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他对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感不满。
1938年2月,日军侵占蚌埠,上海馀海味号蚌埠聚美斋分店被抡劫一空。1939年潘锷璋被派往蚌埠聚美斋纸号收拾残局。临危受命,潘锷璋只身来到素有皖北商贸重镇之称的蚌埠,他凭借自己的魄力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四处奔波,八方斡旋,逐步恢复了聚美斋纸号的经营。
1949年1月20日,解放军渡过淮河,皖北重镇蚌埠解放。潘锷璋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后,秋毫无犯,街市秩序井然,市场交易稳定,买卖公平。目睹党和政府宣传实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富国利民的经济政策,饱经忧患的潘锷璋十分欣慰,他打心眼里热爱新社会,进而迸发出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潘锷璋积极响应政府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的号召,带头恢复聚美斋纸号的经营,潘锷璋此举影响极大,影响和带动了蚌埠一大批等待观望的工商业者。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大量的建设资金。1949年12月,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潘锷璋通过工商联对工商业者进行宣传,接受推销任务,首先以其所经营的聚美斋纸号认购三千万元(旧币),带动了其他工商户认购,顺利地完成蚌埠市工商界的认购任务。为生产迫切需要的麻袋制造工业,他从聚美斋纸号抽出资金两亿四千万元(旧币),投资蚌埠光明麻袋厂(蚌埠第一麻纺厂),使该厂得以顺利生产。
1950年淮河泛滥,蚌埠街市一片汪洋,舟行于市,鱼跃于庭。
为安定民心,政府不失时机地开展防汛救灾。潘锷璋日夜奔忙,替政府分忧,为灾民服务。他通过工商联组织工商界防汛救灾,捐献防汛物资。他亲上堤坝持锹培土,深入棚屋安置灾民,劝募寒衣和救灾粮款。1950年8月,皖北实行土地改革,蚌埠市组成皖北土改工作团蚌埠分团,潘锷璋任分团长。
1950年11月18日至21日,在工商联蚌埠市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208名代表选举潘锷璋为工商联主任委员。他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组织作用,向工商业者宣传贯彻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消除了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2月,“蚌埠市工商界抗美援朝支会”成立,潘担任负责人,他在主席台上情真意切地向工商界人士大声疾呼:没有国家的安全,就不可能有小家的富裕,也更没有我们工商业的繁荣!那场面犹如昨日,与会者热血沸腾。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潘先生当场带头捐献1亿元(旧币),折成新版人民币19300元。在他的带领下,蚌埠市工商界群情激愤,当即认捐飞机三架,折合人民币45亿元(旧币),受到中央,省捐献总会的通报表扬,对全省工商界的捐献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951年3月19日, 在蚌埠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潘锷璋当选蚌埠市政协副主席。
1951年10月10日,民主建国会总会邀请潘锷璋,第二天参加民建总会北京东萃华楼饭庄举行的全国工商界模范工作者座谈会。
民建总会主要领导人黄炎培主持会议,民建创始人之一章乃器出席。民建总会秘书长沙千里介绍了民主建国会的历史、性质和任务等情况。
通过座谈,潘锷璋认识到,加入民建,能进一步跟共产党走,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充分地发挥出工商业者骨干的作用。
1951年10月19日,潘锷璋被民建总会直接吸收,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组建民建
筹建民建蚌埠市委、民建安徽省委是潘锷璋先生对统战工作的一大贡献。
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蚌埠市工商联两次组织工商界人士赴前线慰问,1949年12月,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蚌埠工商界共认购24万份。
1951年3月,潘锷璋任蚌埠市政协副主席、蚌埠市工商联主任委员。
工商经济界的老民建会员都记得: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使全国工商界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守法教育和严峻考验。蚌埠工商经济界的爱国情怀空前高涨。
商贸重镇蚌埠,解放初期商业发达,在市工商联筹备期间,按行业成立52个同业公会,工商户会员2878户。1950年11月,市工商联有同业公会54个,1952年“五反”运动后,根据全国《工商联组织通则》规定,将原54个同业公会调整为21个同业公会和21个同业委员会,6个同业小组,共48个基层组织,会员2901户。10月,东、中、西3个区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各区工商联分会,入会工商业户3575户。.其中:东区777户,中区1852户,西区946户(均不包括摊贩行商),工商界成为一支爱国力量。
1951年,蚌埠工商联配合党和政府推动各业走联营与合营的道路,推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共建立33个联营组织,其中,工业12个,商业21个,商业、百货、纱布、杂货还成立联购网。1954年,推动麻袋厂、信丰面粉厂、裕淮卷烟厂、义聚永锅厂、福昌火柴厂等私营工厂由原来的加工包销改为公私合营。1955年1月,市工商联成立辅导转业委员会,全市有67户批发商分别转为从事工业、手工业、服务业、零售商业。
1952年民建总会决定在皖北重镇蚌埠市建立地方组织,并以总组字235号函推定1951年由民建总会直接吸收入会的蚌埠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潘锷璋同志任筹备员。
不久,总会组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又批准吸收张立轩(中共党员,当时担任蚌埠市工商局局长)、姜宏官、张立之、蔡洁臣同志入会,并加推张立轩同志为筹备员,共同负责筹组工作。
1952年9月1日,经民建总会组织委员会批准,“中国民主建国会蚌埠市支会筹备处” 在南山路正式挂牌,并分别报请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蚌埠市委备案。潘锷璋任主任委员,张立轩为副主任委员,委员有姜宏官、张立之、蔡洁臣。
民建蚌埠支会是民建中央在安徽最先建立的地方组织。
此后,潘锷璋调到合肥,积极参与筹备组建民建安徽省委。
1953年12月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潘锷璋当选为省工商联主任委员。按照民建总会的指示,经中共安徽省委同意,由潘锷璋等负责筹建民建省级组织。1957年1月19日,民建安徽省地方工作委员会成立,潘锷璋任主任委员,黄梦飞、孙友樵任副主任委员,刘璧城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