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路径的哲学思考

点击量:5217 发布时间:2009-09-03 15:38:5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重大决策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亲民为民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科学确定其实现路径。

一、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坚定信心又勇于实践,抓紧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我们党再次提出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基础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基于我国国情,“三农”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伟大实践,催生了新农村建设理论的产生。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理论的意义在于实践。要使这一理论成为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首要的任务是做好目标设定下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中期规划,更要有近期规划。当务之急,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各地各部门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紧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

二、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整体谋划又彰显个性,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辩证法昭示,整体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字”总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总体部署、整体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重经济建设轻政治文化建设。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有机整体,统一谋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强调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还应当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发挥特色,形成独特的个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样,历史文化背景有差异,农民素质有高低。因此,我们不应也不能强求一律,搞“百镇一面、千村一孔”。要正确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在总的目标要求上,在大的规划布局上,多强调“同”的一面;在具体规划设计上,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多强调“异”的一面。充分展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点与一般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重点也就无所谓一般;反之亦然。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平均用力,很难取得明显成效,必须根据各地特点和现实可能,分层次、分阶段确定重点,并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一般全面跟进。抓好重点,首先要科学确定重点。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比较分析,找出能够发挥本地优势,具有较强牵动作用,对一方发展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

重点寓于一般之中,必须统筹兼顾。从方法论上讲,重点与一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工作推进和投入机制两个方面。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实施,主要是靠政府力量推动,更多地是用“有形的手”;一般工作、一般项目、一般工程,主要是靠群众的力量,更多地用“无形的手”。新农村建设“重点”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其意义在于抓住少数的“关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的工作、面上的工程,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吸引民间资金加大投入,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面貌,创造美好新生活。

四、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力求大变又注重小胜,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要不舍其小,不嫌其微,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多做管长远的工作。值得重视的是,新农村建设刚刚启动,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了形式主义的苗头和冒进倾向,或热衷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或希望短期就可取得明显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既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急于求成;改变农村面貌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用实效和实绩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量变与质变也有一个相互转化的问题。量变发生质变后,又会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新的量变,进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致目标。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质量互变规律,推进量变与质变的不断转化和升级。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规律,永远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质变,并以此为新的起点,积极创造条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以实现新的更大的变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质变的升级,难度可能更大,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同时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也一定更多。我们一定要瞄准目标,不畏艰难,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坚持十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五、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切实抓好起步之年的工作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时间的一维性,空间的多维性,决定着物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时间上讲,我们既不能滞留时间,也不能跨越时间,以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精神,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力求不断有所进展、有所变化、有所成就。从空间上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领域非常宽广,我们既要咬定目标、积极作为、全面推进,又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认真研究和科学把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新农村建设之初,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第一、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没有一张好的蓝图,一定努力都是盲动。第二、要切实抓好几件实实在在的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增强他们的信心。第三、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第四、要做好群众组织和发动工作。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